站內檢索
論「應」
在古漢語中,「應」字包含有應該的意思,但在具體使用時,用「應」字來表示應該的例子不太多。在許多表達「應該」的地方,多是用「當」、「該」兩個字來表示的。「應」字在古漢語中主要是用來表示接受、適應、進入、參加的意思。譬如:應景之所,應對如流,應運而生,應供功德,應時而作,應訴反駁,隨機應變,隨時應用,應試答題,應急措施,匆忙應戰,應接自如,當即應和等等。其中像應用、應試、應接、應對、應和、應戰、應急,都是表示「進入」的意思。
達摩《易筋經》論考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達摩所著《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是現今中國人共知的常識;也是武術派別、拳種、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玩等據以發展的基石之一。 我這篇小文,則要說明此一常識概屬虛妄:天下武學固然不源於少林,少林武術也不創於達摩。然後再解說一下《易筋經》究竟是什麼東西,其功法之底蘊又為何,說明《易筋經》也不是佛教的功夫。
禪門的自覺教育
佛陀是個教育家,佛教也本來就是一種教育,像佛光山提倡的是「人間佛教」,也就是一種社會教育的佛教。 至於禪,更是一種「自覺教育」,禪不是佛陀發明的,禪是每一個人所共有的。禪是一種宇宙自然、微妙的本心、本性,就好像櫻花,冬天時還是光禿禿的樹枝,春天一到,就冒出來了。「禪心」就好比花開能夠散播芬芳,好比月亮從雲朵的空隙裡透出了光芒。 我們的生活裡假如有一點禪,感受也會不一樣。就好像客廳裡,掛了一幅畫、擺了一盆花,氣氛就會不一樣;就像美麗的女性,擦了一點脂粉,變得更嫵媚;如同吃飯的時候,菜裡面加入一點調味料,就會更好吃。
編輯旨趣
編輯旨趣
閑話木魚
「本生譚」的詮釋
從神話學的觀點來看,部派佛教中的「本生譚」經典具有神話的性質。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便嘗試從神話學的角度,去探討「本生譚」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被集成背後的心理因素,並說明雖然「本生譚」經典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宗教文學作品,但它們確實傳達了大乘種姓的佛弟子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倣效佛陀,追求超越,追求圓滿,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正覺境界;而這些呼喚又勢必會引發其他佛弟子大乘心靈的共鳴,乃至於醞釀出整個大乘佛教的興起。所以,「本生譚」經典的集成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極可能是佛弟子「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中欲倣效佛陀、追求超越的生命終極關懷,而不只是意識上對佛的「永恒懷念」。
龍樹
牛頭禪與般若空觀的關涉
編者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