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文化為橋—淺談菲律賓光明大學人間佛教生命教育
光明大學係由星雲大師於二○一四年在菲律賓創立,是菲律賓首座由佛教團體創辦的大學,也是佛光山教育體系五所大學中最年輕的一員。星雲大師以慈悲智慧和善巧方便,倡導人間佛教超越種族文化的生命教育,透過「三好」、「四給」來樹立正向積極的榜樣,使青年實現生命的翻轉。本文試圖以光明大學為例,研究如何以中華文化為載體,在這片經濟條件、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都迥然不同的土地上,傳播人間佛教,創造教育翻轉生命的奇蹟。
重建贊同人間佛教理念的教團與寺院間的聯絡機制
日本佛教的宗派性很強,但他們之間也早就建立了各種溝通管道,在需要的時候合作共事。基督新教各教會、派會間的衝突也曾經很激烈,甚至互指對方為異端,釀成血腥事件。 但十九世紀以來,他們撇開分歧,轉向合作協進成為宗教現代化的又一趨勢,並創造了多種協進形式:如在傳教活動中合作,在開展青年工作和基督教教育中的合作。
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歐陽竟無大師的學養與教育
本文分六部分敘述歐陽竟無的學養與教育. 一. 作者略述讀歐陽大師有關著述的因緣. 二. 歐陽大師困苦的身世,及其一生悲憤勤學苦學記實. 三. 敘述歐陽大師實際辦學及講學的經過,並指出其籌辦支那內學院,法相大學之理想,在光大戒賢大師主持之那爛陀寺的興盛學風,引導學者. 四. 引述歐陽大師「修學切要法」,學以崇實真實為主,而修則重定心,並主張將人生日用與佛法做到渾融一片,方能真正受用. 五. 依五論六義說明其對唯識學的特殊成就:大師述唯識學先以五論為主,即楞伽疏決,瑜伽師地論序,龍樹法相學,攝論大意,唯識抉擇談,以此五論以見唯識學之獨造精深. 又述六義,以師,悲,教,戒,定,學六義,以見唯識法相學之全體大用. 六. 對中國文化及哲人之深契:敘述大師論孔孟儒家易經之特勝,及對哲人之明辨深契。作者認為,大師之學,體用不離,修學互資,博約互運,其發明唯識之精深,其悲願,實學與教育精神,堪稱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
人間佛教的儀式變革
儀式作為宗教四要素之一,是宗教活動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就宗教的社會化表達而言,聖時、聖所與聖儀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神聖性的構建,其中,聖儀相比其他兩個因素更具有穩定性,因此被視為連繫信眾的根本。從儀式發展史來看,傳統佛教儀式的核心是向內的,即是帶有明顯社會向度的儀式,也都是滿足大乘普度眾生的信修要求,筆者將之稱為「寺院化儀式」。近代革命以來,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要求傳統佛教進行「三大革命」。所謂教制革命,即包含了變革傳統佛教儀式的內容。尤其星雲大師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方面踐行人間佛教,因襲中的儀式變革也是重要的一環,突破了傳統寺院圍牆的,是服務於僧俗兩眾的,是意在建立人間淨土,具有重大意義。
佛教學系與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揭櫫四大宗旨為「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興辦叢林學院培養僧才,創立各級學校為教育盡心盡力,始終是佛光山不變的堅持,也是其之所以人才濟濟、對台灣佛教貢獻卓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後來大師本著「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大學留給社會、把功德留給子孫、把成就留給大眾」的精神,實現年輕時辦大學的理想,發起了百萬人興學運動,在全球創辦了五所大學。
從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體認談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為了避免「法久則生弊」,對於佛陀的本懷必須有如實與深切地了悟與體證,星雲大師引證六祖惠能大師所開示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及太虛大師所強調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以確實引導佛弟子回歸佛陀的本懷。
從《人間福報》「讀報教育」探討佛教的 社會教化功能
佛光山「人間音緣」初探
星雲大師詩歌創作的人間佛教關懷
人間佛教與當代公共哲學的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