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說的,人要的,進化的,現實的——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探微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的提出的原因是對治當時佛教各種弊病,契合時代人心,其理論依據是根據經論、修證而得出的判教理論和「真現實論」而「真現實論」尤為需要注意。從歷史和文獻角度看,人生佛教的提出歷程也有萌芽、基本成熟、正式提出三個階段。對於太虛大師的各種提法,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今菩薩行、菩薩行、菩薩學處等,需要用「不二」的思惟去理解。而太虚大師對僧信的教育的規劃,於理解人佛教也有著補充說明的作用,需重視。在理清以上問題後,對於人生佛教的八種有影響力的質疑做出回應。如果仿照星雲大師界定人間佛教的四句偈,那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可以歸納為「佛說的,人要的,現實的,進化的」。要說明的是,並無必要定太虛大師於一尊,因為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發展,並不是那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集體的、接力的創造過程。太虚大師、星雲大師前後兩位大師交相輝映,亦可謂中國佛教史上難得的盛況。
唐代士人趨入寺院緣由考探
唐時佛教、寺院文化繁盛,吸引了眾多士人趨入寺院,他們或遊觀題詩,或祈祝行香,或讀書講學,或謁禪會友。與此同時,寺院閒置之境可因時代背景、個體遭際、因緣和合的差異,而成為後者或偶憩,或暫居,或閒隱,或避難的場所。本文以新舊《唐書》、《全唐詩》、《全唐文》及唐·筆記作品中的相關資料為線索,從應制、遊觀、題詩、禮拜、讀書、探物等多個角度,對唐代士人趨入寺院的緣由進行考探。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秘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資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詩化人間—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詩偈闡釋與詩歌創作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積極宣導者和實踐者,人間佛教思想回歸佛陀本懷,以大乘菩薩道的般若、中道、行佛、人間淨土為核心觀念,關注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提倡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為當代佛教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師作為一名傑出的佛教領袖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文學藝術在宣揚佛法、化導人心方面的作用,其佛教詩歌闡釋與創作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通過這些文字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淵源和豐富内涵。也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圓融不二的體系特徵,為人間佛教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符合了清代以降淨土宗的世俗化趨勢,其以太虛大師以來的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思想為直接理論來源,同時圍繞當代社會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論内容。他以人間淨土思想作為人間佛教理論在實踐上的最終呈現,並充分整合傳統唯心淨土與彌陀淨土,化為己用。其所擘劃的人間淨土藍圖分別在個人、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展開,體現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現實性與可行性。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淨土信仰在當代新的呈現方式,賦予了淨土信仰新時代的生命力。他充分整合現代與歷史雙重資源,為人間淨土的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向。此外,其人間淨土思想還與傳統儒家大同理想社會以及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想相一致,更吻合了世界範圍內宗教世俗化的發展趨勢,並將對後者產生持續的影響。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性觀與人間佛教女性觀對比研究
從佛教創始以來,佛教女性問題就引起了佛教內部和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和女性思潮的興起,佛教中的女性問題顯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佛教女性的地位相比之前有了大的提升,愈來愈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佛教中的女性問題。 本文主要採用文獻研究和歷史研究的方法,試圖從以《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為立足點,女性的生理本質、社會角色、宗教生活等幾方面來探討早期佛教的女性觀。得出早期佛教對女性本質有著客觀的認識、同情女性所特有的痛苦、承認女性有足夠的智慧修行等内容。同時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分析、對比當下人間佛教的女性觀。從而發現佛教女性觀從古到今發展過程中的相同點。體現出人間佛教,尤其是星雲大師所堅持的男女平等的觀念是對佛教眾生平等的堅守。同時在這一對比中尋找應對新時期佛教女性問題的新的出路。
像教精嚴—人間佛教美術思想及藝文弘法實踐研究
星雲大師創建的佛光山及弘揚的人間佛教,提倡「以文化弘揚佛法」多年來持續致力於推動佛教弘法、教育、文化事業,大師以藝文弘法的人間佛教美術思想對於漢傳佛教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即便是在短短幾十年間已經初見成效,樹立了漢傳佛教發展與弘法實踐的典範。 本研究主要運用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通過對相關言教、撰述的研讀和細緻梳理,重點關注星雲大師規樹建設佛教文物陳列館(寶藏館)、佛陀紀念館、佛光缘美術館及主持編修《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等具體案例,以點帶面,闡述人間佛教美術思想的核心理念,深入觀察人間佛教如何將藝術作為弘揚佛法的重要方式,並將大師人間佛教美術思想置於近現代漢傳佛教發展的脈絡中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星雲大師「人生美」析論
太虛大師提出以佛陀為理想人格的佛教人生美已將近百年。佛教美學的「人生美」在當代人間佛教的行者星雲大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彰顯與發展大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威儀形象美,「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僧人守貧形象美;「佛教靠我,無畏改革」的時代改革形象美;「慈悲喜捨,三好四給」的奉獻態度美;「圓滿自在,歡喜人間」的歡喜性情美所展示的人格美,以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五和理想美與「世間佛法,不離世間」的覺悟境界美;都是對佛教「人生美」典範性的關釋。從理論角度而言,星雲大師的人生美豐富了美學學科的内容。從實踐角度而言,星雲大師所展現出的「人生美」對於當下流行的大眾審美文化中出現的虛無主義,「喪文化」具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力。
人間佛教幸福指數心理學研究—基於「四給」的考察
人間佛教歷來關注信眾的生活幸福,人間佛教幸福觀包括充裕的物質生活、和諧的人際關係和修行的歡喜三個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用問卷來測量幸福觀,本研究從微觀切入,不僅採用基於任務觀察、日誌回饋、調查問卷等描述性方法,而且採用實驗法,力求使整個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達到真實自然的狀態,更好地反映人間佛教幸福指數。從研究得到結論,佛光青年的「四給」認同度與參與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四給」搭起了行佛與人間佛教幸福觀的橋梁:人間佛教具有普世價值,更重視人間、重視人本、重視現實生活;星雲大師所說的人間佛教幸福觀是成立的,人間佛教在實踐中華文化倫道德,建設五和人生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總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信仰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