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僧伽教育之研究
「佛教」即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其建立僧團、遊化四方,都是為了教導眾 生,令其契入真理而得度。東傳後,僧侶譯經講說、弘揚佛法,寺院叢林隨之而 起,八大宗派亦逐之成形。佛教至此發展蓬勃,建寺安僧、興學辦道、培育僧才, 深深地影響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發展。隋唐之後,中國佛教歷經多番波折,逐漸成 為世人眼中消極的、往生的佛教,榮景不再。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金錢觀
《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系統呈現星雲大師對金錢的看法,這是對佛教金錢觀的繼承與最新發展;星雲大師直承佛陀本懷,繼承「佛說的」,也提倡人間佛教之「人間性」一面,即「人要的」。星雲大師鼓勵在家眾賺取淨財,從事正當的佛教事業,但要德財兼備;對於出家眾,對於佛光山,可以從事非營利佛教事業,但儲道不儲財。星雲大師金錢觀更加圓融,且對佛教事業與市場經濟關係都有所指導。未來佛教界要合理開發金錢來源,要謹防金錢對人心的吞噬,注重佛教戒律對金錢的管制,在財產分配和財務上要更加公平公開。星雲大師在金錢觀上仰承佛陀,並以「人本位」為主體的思想,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豐富內容的具體體現。
從佛教的使命與現實看大陸未來佛教之走向
佛教,自東漢時期初傳中國,迄今已近二千年了。期間,斟酌損益,興衰榮枯,自不待言。而今,就大陸來說,經十年「文革」摧殘之後,佛教又漸趨復甦'乃至小範圍的發展。然時處末法,積重難返,浮於表層的「形勢大好」'卻難掩其背後所潛伏的深刻危機。因此,如何立起現實,正確估量形勢,加強自身建設,調整應變,進而放眼未來,探討大陸未來佛教之走向,的確是非常緊迫的事了。本文擬就此一問題展開討論,以佛教在當今時代的使命為出發點,來考察大陸佛教之現狀,從而推測未來佛教可能的發展趨勢,以引起佛教界廣大四眾弟子對未來佛教命運的重視與關切。
從康寄遙西安弘法看佛教未來前途之開展
康寄遙居士,陝西省臨潼縣人,生於一八八0年,卒於一九六八年。是陝西近代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和著名的佛教學者,他畢生致力於佛教復興事業,殫精勞神,功績卓著,對西安現代佛教之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留下了當代乃至未來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
宋初九僧詩集考述
宋初九僧之詩,一直是宋詩學中被冷落而難治的環節。九人既入僧籍,自然志在弘法,作詩乃其餘事;加以他們的身世背景湮沒無聞,以致個別的創作形象薄弱,未能巋然自成大家;詩篇傳世少,散佚多,僧詩思想企向又與一般文士詩有別,讀者不易索解。所以北宋以來,學者多泛舉其名而罕論其實。 要探究九僧詩的精神實境,必須先對《九僧詩集》作全面性考察;要考察《九僧詩集》,必先澄清原始面貌,蒐求輯錄流傳的過程,再將枝分派衍之現存版本實況、內容歧異予以釐正,並補輯佚詩。但由於資料闕如,考索不易,只能覈實立論,秉持「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原則,儘量還原其歷史面貌。
鑑真圖書館的文化事業及其意義
揚州佛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隋唐最為興盛,晚清以來漸次衰微,但仍不乏大寺住持,近代揚州僧人星雲大師感念鄉土捐建鑑真圖書館嘉惠故里。鑑真圖書館自落成以來,便設立揚州講壇與揚州文化書院,作為文化弘法平台,開設一系列主題內容多樣、面向各年齡層受眾的社教課程、營隊共修、社團活動;又利用報紙、網路、視訊等各類平面、立體化傳播方式,將傳統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弘揚到揚州及周邊地區。並且以此文化為橋梁,在兩岸溝通、對外交流中發揮了親切、特殊、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
元代內地畏兀兒僧徒佛事活動輯考
論高僧憨山遷葬事及其相關神異書寫
為自己懺悔,為他人懺悔——星雲大師論經懺佛事
經懺佛事是中國漢傳佛教的小傳統,是佛教深入民間的形式。但是在明代以後,經懺佛事出現了諸多的弊端:商業化的觀念損害了佛教教義的服務性與無價性,經懺佛事損害了僧才的人格與素質,同時也使佛教被誤解成度死的宗教。星雲大師認為經懺佛事無異於一場無形的法難,給予其以堅決的、有力的批判,同時,仍在其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體系中為其保留一席之地,認為其有殊勝的功德。大師還大大擴大了能懺之方法與所懺之內容。
弘揚佛教的新形式─星雲大師《僧事百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