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佛教教育思想與實踐——以香港佛光道場義工教育為例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三藏經文,歷代祖師為後世留下千言語錄。佛法不離世間而覺悟世間,眾生不靠佛法修行,沒後易輪迴苦海。面臨高科技時代,進入二十一紀元,大德高僧們都心中想念:縱使居山說法,能令頑石點頭;在藪講經,即使天花亂墜,不過無情接受,有何利益蒼生,假饒大道不弘,將何報深恩於佛陀,一身獨善將何度苦於含靈?所以星雲大師心懷佛光普照三千界,意欲法海長流五大洲,其中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用「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為方便。這些理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言說到身行,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弟子已把弘法、教育、共修、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弘揚佛法,利樂群生。論文研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成果,同時將該理論來對照與越南佛教教會三十三年以來的佛事成就,因此證明星雲大師之「四大宗旨」是契理、契時之真理的。
以忍為力
中國是一個講究修身養性、崇尚人倫道德的民族,五千多年來,百家諸經無不推崇勤儉、忠義、守時、謙讓、孝順……為美德,多少古聖先賢更是以之為修養、為傳家寶。其中,更將「忍」視為人生最大的修養。在佛教,「忍辱」更是菩薩必須修行的德目之一。 我們反觀今日的社會,種種亂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氣,而惡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春風得意,而嫉妒誣陷;不能忍受生活各項壓力,而放棄人生;不能忍窮忍苦,轉而投機取巧,欺瞞詐騙。可以說整日在「不能忍」當中汲汲營營,費盡心力,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所以說,「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養,是修學菩薩道的德目,也是快樂過生活不可或缺的動力。
略論星雲大師隨筆體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以《寬心》、《捨得》為例
星雲大師佛經註疏的文學弘教模式─以《金剛經講話》為例
星雲大師宗教觀研究—以「同體共生」為線索
星雲大師對宗教的根本要求是利益眾生,在以人為中心的基礎上,通過淨化心靈與社會奉獻確立宗教存在的價值。而宗教若想延續與發展,縱向上必須順應時代,處理好與理性化潮流、市場經濟間的關係;橫向上必須與其他宗教包括民間信仰平等交流,共存共榮。「同體共生」既是星雲大師宗教觀的出發點,是其體悟佛教真理而秉持的精神態度;又是其回歸之處,是大師希望通過實踐真正達成的人間狀態。本文以人間佛教為中心,以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為參照,探討星雲大師在處理人間佛教自身的發展,與世界各大宗教共同發展問題時所顯示出的宗教觀。
佛光山模式的親緣性個案研究—以成都普照寺為例
本文從佛光山與普照寺的親緣性入手展開研究。在第一部分,文章結合過往學術研究,從領袖、組織、聖所、傳播系統四方面,重新釐訂剖析了佛光山模式。在第二部分,文章通過歷史梳理以及田野數據再現了普照寺受到佛光山影響,而展開都市文化弘法行動的緣起、經過、實際呈現與當下收效。在第三部分,文章從佛光山模式出發,給出普照寺未來發展的具體建議。最後,文章通過分類,反思當下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研究,再結合本文為例,提出第四類研究的設想。
論禪宗與曼達教的價值信仰內涵
本文從價值信仰的角度,探討了禪宗和曼達教的相關內涵,旨在揭顯禪宗的價值信仰與其覺悟成佛的終極價值取向密切相關,由此而發展出豐富的心性論和觀心實踐;而曼達教的價值信仰,是由曼達教徒的世界觀、宗教信仰、宗教實踐及其生活方式所構成。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建構,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採用了不同的表達形式,然而,其對自身與世界本質的價值追求則是共通的。
「無我」才能「有我」—星雲大師責任倫理思想研究
在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呈現出碎片化特徵,傳統的道德生命意義被解構了。同時,個人從各種共同體中脫離出來,自我成為生活世界的中心, 須為自己的生命意義承擔起責任。因此,關於責任的倫理就能作為道德生命意義重建的基點,中華優秀傳統則能為這一重建重任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作為佛教現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其責任思想與實踐,不僅呈現自利出世和利他入世的責任倫理特徵,而且在實際實踐過程中以責任共同體的形式分享責任並形成責任紐帶。人們既可以在人間佛教的責任實踐中增進德性,又能在德性提升中體悟「無我」,在「無我」中展現「自我」,從而在人間超越出有限的生命意義。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與《楞伽經》的關係。2.與菩薩道的關係。3.實踐之禪。4.與三學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