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
《維摩詰經.菩薩品》乃維摩詰居士以不請之友之姿,向彌勒菩薩談修行者不退轉和蒙佛授記的真諦,意旨為不必拘束於這些知見,尤其是利根器菩薩,自知本來是佛,即應超越此一勸誘之法。又向光嚴童子講述道場概念,認為道場即學佛之地,但真學佛者,唯論心行,只要持守大乘修行之法,則己身時時處於道場之中。又向持世菩薩告知度眾之方便法門,接受波旬魔王的天女供養,其實是教之以佛法,學成之後又使其回到魔宮,以無盡燈法門教導更多天人,傳法無盡,受眾無邊。跟善德長者子講述布施觀念,關鍵還是助人成佛,於是應不止於財布施,而唯法布施是用,在法布施中自度度人。本文藉由工夫境界哲學的問題意識為研究進路,解析文本,揭露意旨。
星雲大師文學觀研究
星雲大師的文學作品觀以古典主義為價值標準,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真善美的統一。大師認為文學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該觀念與大師的佛教立場息息相關,同時又有著胡適的影響在內。在創作觀方面,大師將生活作為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並認為文學作品應包含作家自我的思想與情感,以胡適的相關思想為中介與中國傳統的「感物」說以及「言志」、「緣情」理論相接。在寫作策略上,大師比較不注重靈感,肯定勤奮在創作中的作用,將創作與生活融為一體大師極為重視文字般若,並以其獨特方式超越了做「第一義」之不可說的言義矛盾。與此同時,大師認為文學具有著豐富的生活價值,這一生活價值既根源於文學所具有的工具性質,能夠給予人知識與眼界,同時亦可修身養性、變化氣質。除此之外,文學還可「以教代刑」,是對佛儒二家思想的融合。大師的文學觀念是一個有機的思想系統,這一系統以古典主義為基本精神,以佛教為立足根本,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價值指歸,以佛學思想、胡適思想與儒家思想為主要理論資源。大師深諳「善巧方便」的不二法門,將各家思想融於一體,形成了與其人間佛教思想相輝映的文學思想系統。
星雲大師女性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女性思想是以男女平等為理論核心和立論之本。星雲大師堅持弘揚男女平等觀念,既是出於對弱勢女性群體的慈悲,也是出於對「反歧視」的考量,更是對時代潮流的積極回應。為論證男女平等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星雲大師首先論證出男女平等是佛教「平等」精神的體現。其次論證出女性在智慧、能力等各方面都不輸於男性。第三指出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已是大勢所趨。大師認為男女平等的實現,最終需要女性群體自身的不斷努力。他鼓勵女性從自身女性特質出發,根據時代要求和佛教教義,用實際行動證明自身的價值、提升自身地位。星雲大師女性思想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性。這首先是其女性思想規律性特點和時代烙印的具體體現。其次表現出大師女性思想發展時代潮流相一致,不搞極端冒進,溫和地推進兩性平等。星雲大師女性思想既堅守了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價值,同時又對傳統觀念大膽革新,故能夠長期成功推動台灣佛教和台灣社會,以及國際佛教和國際社會女性觀念健康發展。這對於和台灣佛教同根同源的大陸佛教改革而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經驗參照。星雲大師女性思想實現了傳統佛教女性觀念的革新和超越,對最終實現全社會兩性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生譚」的詮釋
從神話學的觀點來看,部派佛教中的「本生譚」經典具有神話的性質。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便嘗試從神話學的角度,去探討「本生譚」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被集成背後的心理因素,並說明雖然「本生譚」經典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宗教文學作品,但它們確實傳達了大乘種姓的佛弟子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倣效佛陀,追求超越,追求圓滿,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正覺境界;而這些呼喚又勢必會引發其他佛弟子大乘心靈的共鳴,乃至於醞釀出整個大乘佛教的興起。所以,「本生譚」經典的集成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極可能是佛弟子「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中欲倣效佛陀、追求超越的生命終極關懷,而不只是意識上對佛的「永恒懷念」。
空
本文提出許多學者對龍樹「空」思想的研究成果,包括(Burnoff),徹爾巴斯基,沙耶(Schayer)等人的看法後,再對史提連格的《空》作評論; 認為此書的重要性在以宗教史的觀點研究龍樹體系。 作者批評史氏未能把否定辯證與般若的功用分別清楚,且似乎認為理性(邏輯或否定辯證法)與直覺都能證入最後真實,但般若則超越此兩者; 作者認為核心問題,是要確定中觀學派裡面的理性,直覺與般若間的關係. 此外,並指出史氏未參考各家註疏而引起的若干錯誤,但總評時仍認為此書具相當的價值; 因它對研究龍樹宗教思想有著極大的貢獻,特別是龍樹教義中的救度論觀點是較其他佛學專家更為敏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