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現代人間佛教的交流性
民國時期漢藏佛教交流平台的發展與特點
茶文學與佛意境的交融—唐宋茶詩的考察
文學即佛學,書寫亦修行
人間佛教與佛教現代化
佛教必須開始擁有與各種學科知識相對話的能力,而最終則必須追求將佛教的價值展現於各種知識之中,從而 引導各種知識成為展現佛教關懷的知識,這樣才真能讓佛教真正紮根於現代。
唐代士人趨入寺院緣由考探
唐時佛教、寺院文化繁盛,吸引了眾多士人趨入寺院,他們或遊觀題詩,或祈祝行香,或讀書講學,或謁禪會友。與此同時,寺院閒置之境可因時代背景、個體遭際、因緣和合的差異,而成為後者或偶憩,或暫居,或閒隱,或避難的場所。本文以新舊《唐書》、《全唐詩》、《全唐文》及唐·筆記作品中的相關資料為線索,從應制、遊觀、題詩、禮拜、讀書、探物等多個角度,對唐代士人趨入寺院的緣由進行考探。
詩化人間—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詩偈闡釋與詩歌創作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積極宣導者和實踐者,人間佛教思想回歸佛陀本懷,以大乘菩薩道的般若、中道、行佛、人間淨土為核心觀念,關注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提倡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為當代佛教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師作為一名傑出的佛教領袖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文學藝術在宣揚佛法、化導人心方面的作用,其佛教詩歌闡釋與創作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通過這些文字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淵源和豐富内涵。也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圓融不二的體系特徵,為人間佛教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情感觀研究
「情」是人類最首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人間性」、「生活性」等為主要特徵,其中必然涉及到「情」的問題。要實現佛法的「人間化」,佛教不僅不能放棄和迴避情感,更要直面並關懷大眾的情感,以同情和包容的心態直面感情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因此,如何處理和解決法性與情感、法情與俗情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人間佛教不可迴避的問題。這是人間佛教最具感染力和張力的內容之一,對此問題的研究亦可對當前學術界關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擔憂提供一種解釋和回答。因此,本文將通過感性情感、道德情感和宗教情感三個層面,從宗教哲學、文學創作、生平經歷等方面,對星雲大師的情感觀進行梳理和概括,以期對人間佛教情感觀作較為系統的探討和把握。
論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形象的塑造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其事蹟受到弟子們的緬懷,成為佛教傳記文學的重要素材。但以往的中文佛傳,通常用文言文寫成,讀者讀後只能知道一部分佛理,不能認識佛教的全貌。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了解佛陀的偉大形象和佛教的真實面貌,星雲大師參考了十多種中外佛陀傳記,將時代精神、民族特性、個人情感灌注其間,以虔敬莊嚴的心寫成了白話文佛陀傳記《釋迦牟尼佛傳》。在星雲大師筆下,佛陀不再是信眾頂禮膜拜的「神」,而是人人可親近、能作為人格模範的「人」。本文主要採取文本分析法,通過對比馬鳴《佛所行讚》、釋寶成《釋氏源流》、一行禪師《佛陀傳》、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於「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的描寫,突顯《釋迦牟尼佛傳》中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在人間的「人間佛陀」形象,也揭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改革性和平等性。
人間佛教研究方法轉進芻議
本文旨在開展研究當代「人間佛教」發展之新方法途徑。作者認為,當代華文學術界主流研究視野,偏重於「人間佛教」思想層面之哲學理論建構,如此代表其現象層面之發展實作,如佛光山教團及國際佛光會之弘法活動,及其信徒會員的佛教教性及宗教體驗,須另闢研究方法途徑,才能張顯其理論建構之可能性;本文先行以實體觀點,重新了解「人間」及「傳統」之涵義,作為簡介當代「參與觀察」研究方法之立論前提,最後介紹一個實例,以資研究「人間佛教」發展現象理論建構之學者參考借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