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天台「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為主的論析
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有部認為,發生萬有之因,是從有情本身的「業」而來. 據俱舍論看,「業」是以「思」的心所及其外表的發動為體,前者為「思業」後者為「思已業」,意業是思業,語意是思已業. 身語二業又各分為「表業」「無表業」,說一切有部認為「無表業」附帶於物質,其本身無思慮性,無分別性,所以「無表色」是色法. 據俱舍論看,分別諸法善不善的依據,為勝義,自性,相應,等起. 有部認為「等起」有二種,即「因等起」與「剎那等起」. 決定「表業」善惡的根據,在「因等起」. 「說一切有部」對「業」本體的看法,是現實性,道德性,具體性的,所以有部把「業」的本體看作是色法,而由「等起」的思想導出善惡業報,在造業時依因感果,則「無表業」可能持續到後世而招苦樂果報。
佛法世法,不一不二
《星雲大師全集》第二十冊《佛教•教用》,顧名思義即佛教應用學,是闡述佛教如何影響各行各業,及應用於藝術文化和生活修行的指南。佛法真理立足於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用於入世,能經世致用;用於出世,則能超凡脫俗。
印度一元論與中觀哲學之比較研究
印度吠檀多學派與佛教中觀學派同屬印度哲學與傳統思想之產物. 此二者對形上世界,現象世界之形容相同,且皆出自《奧義書》. 但中觀倡「中道」,立「空」觀,而吠檀多則以「梵」為唯一真實. 吠檀多學派之思想是印度傳統思想之回歸,而中觀思想則欲重返元始教義,回復佛陀立教之本來面目; 二者雖有不同教義與目的,但對後世均有極大影響. 作者於本文中,就吠檀多派的商卡拉與中觀派之龍樹菩薩思想為主,介紹二人時代背景,思想淵源,主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然後加以綜合分析,說明兩者的異同,以對吠檀多之一元論與中觀思想做一比較。
有容乃大:佛教思想一瞥—以敦煌石窟佛教藝術為中心
從「三教合一」到「人間佛教」──論《佛光菜根譚》對《菜根譚》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先概述《菜根譚》的編寫背景與思想特點,次考釋清朝初中期是書在佛門的流傳情況,再分析《佛光菜根譚》對《菜根譚》的傳承與發展。最後總結:如果說《菜根譚》是反映三教合一而以儒家為本的士大夫處世法則,《佛光菜根譚》就是代表面對新時代,弘揚人間佛教、建立人間淨土的宗教理念。
試論現代神學能給予人間佛教的參考及反思——一種宗教對話與思想借用之嘗試
筆者本文的主旨, 是想借用西方基督教神學面對「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所能提供給「人間佛教」思想的一些參考與反思。但這並不意謂著說人間佛教的行者應該學習基督教,或者是涉及孰優孰劣的問題。而僅僅是因為在現代「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神學中有出現面對此議題的相關論述,所以筆者認為或許可採取一種「宗教對話」以及「思想借用」的進路,來簡單地考察與借用一些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觀點,看看他們的思考與論述,在人間佛教思想中是否也可以有借用來斟酌思量與討論的空間。 西方宗教文化的核心是「基督宗教」,「基督宗教」在西方發展了兩千多年,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與工業文明以及後現代文化的洗禮⋯⋯,在許許多多的變化、衝下,延續至今的現代「基督宗教」神學,能給予同樣歷經許多變化與衝擊的「東方」宗教文化核心之一—「佛教」,特別是近世以來提倡之「人間佛教」什麼樣的參考與反思呢?這是筆者本文想要論述的主題。 筆者本文將以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1909-1943)、卡爾.拉納(Karl Rahner, 1904-1984)、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 1932- )⋯⋯等等這幾位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一些觀點,嘗試進行一種宗教哲學上「思想借用」的論述與說明,以作為現代社會中「基督宗教」與「人間佛教」之對話的可能契機與進路。
知行合一─淺談星雲大師的經濟倫理思想及人間佛教實踐
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
湯用彤先生在其佛教史名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曾依據梁慧皎《高僧傳》中的說法, 1 提出「高僧」和「名僧」的區分問題,認為名僧和同風氣,依傍時代,往往只能使佛法燦爛於當時;高僧則特立獨行,是釋迦精神之所寄,每每能使教澤寄被於來世。湯先生書中根據這一區分的標準,提出東晉道安大師(312-385)不僅是一位「高僧」,而且是「幾可與於特出高僧之數」的那些少數能為佛教開闢新紀元的一代高僧。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