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觀探析
星雲大師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並對文學创作有不少論述。從中國傳統文論的基本範疇來看,情與志的關係上興星雲大師主張二者互相交融促進;言意關係上,認為語合的表莲能力有局限性:文質關係上,更強調質,但也重視文章的形式星大師的文學創作觀中充滿生命感,一方面,作者應該有家國之念,在文章中表現對國人的生命關懷:在宗教面上,文學創作也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包含對自己的觀照和對天下一切眾生生命的關懷,將小我與大我融合星雲大師作為宗教改革的推行者,以文學創作作為弘法方式,力圖實現佛教文藝化,在這種情境下,文學創作需要做到通俗化、現代化,方能適應當下社會需求。文學是推動人間佛教發展的有效方式,而人間佛教包容的精神也為佛教文學的繁榮提供了良機。
論星雲大師的孝親思想——兼論對儒家孝親倫理思想的融攝與超越
「孝」構成了傳統儒家的基本價值觀念,同時星雲大師從人間佛教的角度也提出了孝親思想筆者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很好融合了儒佛兩教對於孝親思想的界定,同時又提出了新的適應當代社會的孝親觀念,星雲大師的思想融攝了儒佛兩家孝親思想學說,在正式闡揚大師精義之前,有必要對儒佛二者的孝親思想做一系統的梳理。因此本論文首先介紹了需家孝親思想的内容,之後,對佛教經典中固有的關於孝親思想的内容作了簡要梳理。佛教孝親思想體系的構建是在與儒家的辯論過程中形成的,本文對於這一思想論和流變的過程也進行概觀式的梳理,目的在於揭示出佛教理論內部實現對儒家孝親思想的融攝的邏輯過程。在此基礎上,本文論述了星雲大師對於儒佛二家孝親思想所作的解讀,以及大師對孝親思想所作的開創性闡釋,並對大師的孝親思想的實踐做了簡要的介紹,以此現星雲大師孝親思想的全貌。
即用顯體,空有相即:星雲模式的哲學探析
人間佛教實踐的星雲模式,最大特點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佛教生活化,二是佛教現代化。生活化讓佛教真正從鬼神的、天神佛教中脫離出來,真正落實到現實社會與普通人生的方方面面;現代化則充分體現佛教的時代性和發展性。星雲模式成功的奧秘即在於他通過佛教生活化和現代化的方式,以「即用顯體」的邏輯實現了佛教性與人間性之間的高度融合,實現這種高度融合的哲學基礎即是「空有相即」。同時,對這兩大邏輯的認識與把握,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間佛教發展的未來形態。
歡喜與融合
在我們步上世界舞台的時刻,呈現給世人的必須是一個歡喜的團體,也是一個融和友愛的組織,所以將這次大會的主題定為「歡喜與融和」。 過去,佛教常常給予人們以消極、悲觀、厭世的錯覺,加上深山苦修,導致了佛教的積弱不振。誠然,佛陀慈悲教誡:世間是苦、空、無常,但他同時也指示對法樂喜悅的追求。因此現世悲苦的現象,只是用來指點迷津的教示,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有慈悲喜捨的內容,有利樂人間的聖道,有極樂淨土、琉璃世界的美妙樂悅。凡是在佛法中有體驗證悟的人,總是歡呼著:「法喜!解脫!禪悅!安樂!」在在表現佛教導人歡喜、令人快樂的實情。
星雲大師文學觀研究
星雲大師的文學作品觀以古典主義為價值標準,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真善美的統一。大師認為文學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該觀念與大師的佛教立場息息相關,同時又有著胡適的影響在內。在創作觀方面,大師將生活作為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並認為文學作品應包含作家自我的思想與情感,以胡適的相關思想為中介與中國傳統的「感物」說以及「言志」、「緣情」理論相接。在寫作策略上,大師比較不注重靈感,肯定勤奮在創作中的作用,將創作與生活融為一體大師極為重視文字般若,並以其獨特方式超越了做「第一義」之不可說的言義矛盾。與此同時,大師認為文學具有著豐富的生活價值,這一生活價值既根源於文學所具有的工具性質,能夠給予人知識與眼界,同時亦可修身養性、變化氣質。除此之外,文學還可「以教代刑」,是對佛儒二家思想的融合。大師的文學觀念是一個有機的思想系統,這一系統以古典主義為基本精神,以佛教為立足根本,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價值指歸,以佛學思想、胡適思想與儒家思想為主要理論資源。大師深諳「善巧方便」的不二法門,將各家思想融於一體,形成了與其人間佛教思想相輝映的文學思想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