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返本開新的人間佛學――評程恭讓教授新著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程恭讓教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2015 年3 月) 出版了,作為博士學位由程老師指導的學生,該書的部分章節筆者這兩年曾有幸先睹為快,但是拿到全書,再次通讀,仍然忍不住感慨:這部書是當代人間佛教研究的一部大著作!除了顯見的文獻徵引宏富、多種研究方法嫺熟使用之外,更體現了體大思精的思考格局和理論縱深。雖然該書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為名,但是通觀四卷十二章的內容可以發現,作者的討論並不局限於人間佛教的個案研究,如何在佛教史中理解人間佛教興起以及發展的歷程,是作者首先建構性論述的部分,該部分的論述,作者或鉤沉史料,或詮釋比較,結合星雲大師個人思想形成全面探究人間佛教的興起過程。如何以佛經為依據找到當代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石,則是作者思考人間佛教遭受教內外批評的根本性回應,這個部分也是本書最為重要的理論創見,作者提出在佛教經典升格運動中被忽視的第七度「善巧方便」,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然於典有據!
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我們通過對照大乘佛教一些重要經典的思想,與星雲大師著作及其人生中所體現的智慧,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不一不異、相輔相成,是佛教智慧尤其是大乘佛教智慧最重要的特徵,同時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辯證彰顯、平衡開發,是星雲大師一生學養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智慧品格,由此我們已經為星雲大師及現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尋找到了根本的依據。那麼這種與般若相互統攝的善巧方便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之具體展開中,究竟呈現出什麼樣的形式呢?我們可以說有關價值重估的思想代表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方法思想,它本身就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善巧方便智慧之具體化和外在化。因此對於大師價值重估思想的進一步研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其善巧方便修養的性質,也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更系統地理解貫穿在大師人間佛教一切理論施設,及實踐開展中的智慧深度與廣度。
人間佛教思想溯源
人間佛教的理念從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太虛、法尊、印順等長老宣導並推行,逐漸成為海峽兩岸佛教界所共同推崇的佛教思想。星雲大師積極奉行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何處尋》一書在二十篇內容中以三藏教典為依據,分別從二十個方面與現實社會和人生作了較廣泛的理論結合。 本文則從原始佛教經典中總結、歸納出「一大宗旨」、「五大要義」,即佛教「利益世間」的宗旨,「善知世間、不厭世間、隨順世間、尊重世間、傳承世事」的五大要義作為對人間佛教溯源的初步探討,以此來進一步認識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以期對原始佛經中人間佛教思想做一番探索。
佛陀在人間,人間有佛教
為了印證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觀點,大師在此書的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中,用較長的篇幅講述了佛陀創立佛教的目的,以及佛陀在人間弘法利生的事蹟,這個章節如同是一部濃縮的佛陀傳。從這個章節的內容看,其側重點與大師早年撰寫的著作《釋迦牟尼傳》有所不同,在此大師使用通俗的語言集中講述了佛陀在人間弘法利生的事蹟,必須關注的是,大師所講述的佛陀事蹟都是來自佛教經典,因此都有確實的依據,這就更加突顯了這部著作所具有的通俗性與理論性。
恍悟自身佛法富貴人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法之富貴」。《華嚴經》作為一部呈現佛陀覺悟境界之經典,恣意汪洋,浩瀚無垠,難以言喻。歷代高僧從「果分不可說,因分可說」的角度,以契理契機的原則,不斷地嘗試對華嚴教法與精神作出因應時代的詮釋。本書是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角度,對《華嚴經》、華嚴宗、華嚴思想,特別是普賢十大願進行的又一次當代解讀與實踐。
人間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模式 —以星雲大師對《心經》內容與實踐的 解讀為例
印度的佛教作為異域文化,通過異地的語言文字形式傳播到了中國,經歷了出經、譯經、解經、印經、傳經等歷史進程,逐漸形成以經典為核心信仰對象的經典崇拜。《心經》是極為重要的般若經典,星雲大師對接兩千年來的經典崇拜傳統,反思傳統和今人詮釋的不足,對《心經》做出現代化的內容與實踐的解讀。代表了人間佛教經典崇拜的新模式,指明了未來經典詮釋、經典實踐乃至於整個佛教發展的正確方向。
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與生命教育義涵
本文主要從關懷生命的角度切入,省思如何藉由較能為現代人所接受的方式詮釋佛教經典,如探究《阿含經》的「如實正觀」、「所作已作、不受後有」對離苦得樂、超脫生死輪迴有何助益?如何了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而確實「度一切苦厄」?如何透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令身心安住而無執、無著?如何讀解行證《維摩詰經》,才能如實地除病不除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引導一切眾生證成《大方廣佛華嚴經》所展現之清淨佛法界的具體修證方法又為何?如何依循《妙法蓮華經》而悟入佛的知見?而《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最膾炙人心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對現代身心飽受煎熬的眾生有何啟發與引導?具體而言,本文藉由開展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乃至具體論析佛教經典中所可能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以期佛教經典更易於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並藉由佛教經典之詮解與實踐,進而對實存之生命有所助益。
淨土念佛法門在當代臨終照顧場域的實踐 ――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
「三根普被」的淨土宗念佛法門是佛教徒歷來最普遍受持的修行法門。將念佛法門歸於「易行道」的看法是原因之一,但是人們對輪迴轉世的信仰與生死解脫的關懷,則是更為重要的修行動力。在台灣安寧療護體系中,由佛教法師擔任的臨床宗教師在將佛法融入對臨終病人照顧的過程中,念佛也是主要應用的法門,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為求善終,不僅病人被引導念佛,家屬往往也加入臨終助念的行列,而形成現代華人社會臨終照顧場域,極具人間佛教實踐意義的現象。然而,臨終念佛的意義何在?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間佛教意義何在?在參照臨終病人念佛的實踐經驗下,淨土經典的相關論說又應如何進行現代意義的理解?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可以活化吾人對佛教經典的意義理解,也可以為人間佛教的當代實踐增添一筆註腳。基於以上問題背景的思考,本文嘗試從台灣安寧療護的宗教實踐中,建立一個吾人對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以此揭露臨終念佛之人間佛教意義的思想線索。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次題演繹論述:一、臨終時刻的神話處境;二、替代涅槃的淨土;三、從臨終視域發現淨土的意義;四、臨床案例的演示。最後,以臨終念佛的人間佛教意義,以及後續深入研究方向的呼籲作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