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一個生命史的探索—星雲大師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
知行合一─淺談星雲大師的經濟倫理思想及人間佛教實踐
論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三大方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有關闡釋為中心
儒、釋、道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之說流行之始,儒、釋、道三教在衝突融合中,逐漸形成以儒、釋、道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中華傳統文化格局。近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在傳統文化本位的基礎上積極借鑑西學理論與方法,努力促成三教的復甦與新融和。作為人間佛教的繼承者與實踐者,星雲大師提出「三教一家、五教圓融」的三教觀,在繼承傳統三教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圓融」體系,不僅為傳統儒、釋、道三教關係注入新時代活力,同時也為當代國學發展提供新模式與新視角。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理論,提倡傳統儒、釋、道應積極地在社會意識型態建構與社會制度完善層面,提出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解決良方,而「五教圓融」的宗教觀則是在「同體共生」理念的宣導下,積極推動各個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追求文化多樣性。另外,星雲大師充分發揮人間佛教「護國利生、淑世致用」的實踐特色,推動人間佛教沿著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與國際化方向發展。
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新拓展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一個側面
本文從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的角度,對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佛教實踐進行了考察。認為佛光山致力於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的實踐,是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我們下更大的功夫研究。
第三章 傳法中心與弘法實踐
星雲大師三學體系的人間性特點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一書中藉助佛教中最基本的戒定慧三學體系,對傳統佛教進行傳承性革新,並藉此對人間佛教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進行論證,不但全面展現了人間佛教的新氣象,而且搭建了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的内在連,使人間佛教在傳承的基礎上面對當代的現實社會,並在面對現實社會的過程中體現古今的貫通及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這一融合的出特徵,則是以戒完善人格,以定安定人心,以慧激發人性,從而實現了身、心、靈三位一體的觀照這種助傳統佛教基本體系來詮釋和推動人間佛教的方法,體現了星雲大師恪守佛陀本懷的堅毅與適應現代社會的智慧。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三重向度
星雲大師反復提及傳統禪法中,實際上具含豐富而深刻的人間佛教精神。因此,現代人間佛教需要從傳統禪法中吸取思想資源。牛頭禪中的人間佛教理念值得我們的關注與發揚,我們通過現存的牛頭禪重要著述《絕觀論》諸寫本的文本內容,主要從《絕觀論》中所呈現的牛頭禪的三個主要觀念:「虛空為道本」、「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進行探討,以明晰牛頭禪在發展過程中,所提倡和弘揚的三重向度的人間精神,從而為現代人間佛教的建設提供些許借鑑。
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法舫、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秉承了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立足於「菩薩道」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利他社會服務精神,彰顯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品格與現實主義品格,以及佛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慈悲、戒行與般若智慧。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應以修持「人菩薩」為基礎,「人菩薩」思想為人間佛教的修學奠定了基礎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時「人菩薩」與「菩薩學處」也是太虛構建起整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太虛的弟子法舫曾在「三自皈依」、「五戒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七個程序」,作為引導在家居士與出家眾的人間佛教修持與社會行為規範。佛光山星雲大師為適應當代人的心智,因時因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開示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社會服務精神—即「三好」、「四給」、「五和」。其中,「三好」 高度概括了「身、口、意」的佛教修持總則,引導信眾從日常行為與社會規範入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真善美在現實社會裡生根。「四給」則是充分把握了「六度」之「布施」與「慈悲喜捨」的奉獻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菩薩道精神切實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三好」、「四給」的實踐理想,就是要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之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佛教文藝創作觀三題
星雲大師主張以文教弘揚人間佛教思想,他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流傳海內外,受眾面廣,影響力大。這些作品是星雲大師創作活動的成果,也是他思想的重要載體。對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觀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及佛教文學的發展有更好的了解。我們嘗試從中國古代文論選取三對範疇,從它們入手,對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一些基本觀念進行探討。情和志討論文章的發生是出於抒發個人情感還是關懷社會家國的問題,星雲大師主張情志交融,二者有相互溝通的地方,可以互相促進。言和意涉及語言本身和所表達的意思的關係,星雲大師看重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也認為語言有局限性,有一些比較高深的內容是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文和質探討文章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星雲大師對「質」的重要性更為強調,但也注意到文章形式、修辭這些文學性的一面,認為文章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