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民間與民俗化問題淺論
本文認為佛教的民間及民俗化問題既是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也關乎中國佛教的民間傳統承傳問題,因為這些因素已經深入地滲透在中國佛教的信仰實踐與科儀之中。因此,無論從觀念理解上,還是民俗文化的承傳保護上,都有重新審視的必要。本文為基於人間佛教審視民間化問題提供了一條原則的思路。
略談中國現代佛教新舊之爭中的江浙叢林
什麼是人間佛教﹖這是當代佛教界一個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的課題。星雲大師曾多次說過: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漢傳佛教。佛教產生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漢傳佛教傳統。清末民初以來,中國佛教走上改革與復興之路,人間佛教就是近現代佛教改革暨佛教現代化運動中出現的新佛教思潮。
論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中華文化——兼論漢傳佛教的現代化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以人為本作為背景的中華文化傳統作為基礎,且是一種人間成佛的佛教思想。隋唐佛教八宗並盛,從各自的判教中,融攝不同教理而一之。再結合儒道思想而有「五乘佛法」的觀念。中國佛教現代化應在傳統「以因(因襲)為創(創新)」的精神,兼採南傳、印度、藏系佛教,以及現代學術成果以自增益。星雲大師傳承的,正是由中華文化傳統精神而產生的「人間佛教」—八宗並弘,兼容他系佛教,以及現代的學術與文化思維。帶領佛教走入21世紀,成為佛教的典範,以發揚佛教而光大於世界。
論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反思特質:以太虛大師的論述為中心
太虛大師(1890-1947)是20世紀漢語佛教界肇興未已的「人間佛教」思潮運動過程中,思想影響最卓著的佛教思想家,其思想個案至今仍值得人們進行深入探析。本文從印順法師在《太虛大師年譜》中的總體評價入手,指出太虛大師所著力建構的「人間佛教理論」,呈現出鮮明而深刻的反思意識。這種反思意識的構成內容,具體表現為對中國佛教思想傳統的反思、對中國佛教的出路的反思,對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關係的反思,以及中國佛教與中國社會關係的反思認知,必須結合其對人間佛教社會觀、乃至社會理論展開相應的思考。 本文指出,太虛大師以反思性為特徵的「人間佛教理論」,堅持以佛教為本位、以中國為本位兩大原則立場,以此展開其「人間佛教學」建構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有其鮮明的中國社會認知與佛教弘化的關係意識。上述太虛大師佛教思考中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既是其人間佛教理論的構成內容,更體現其人間佛教理論具有一種「反思性」的建構類型。
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以詩、禪交涉為中心
本淨、本寂與本覺—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印度淵源
中國佛教邏輯體系的建立—評沈劍英主編的《中國佛教邏輯史》
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重大進展—《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出版座談會紀要
淺評方立天先生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前前理解與視域融合—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範式的歷史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