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我們通過對照大乘佛教一些重要經典的思想,及星雲大師著作及其人生中所體現的智慧,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不一不異、相輔相成,是佛教智慧尤其是大乘佛教智慧最重要的特徵,同時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辯證彰顯、平衡開發,是星雲大師一生學養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智慧的品格,由此我們已經為星雲大師及現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尋找到了根本的依據。那麼這種與般若相互統攝的善巧方便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之具體展開中,究竟呈現出什麼樣的形式呢?我們可以說有關價值重估的思想代表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方法思想,它本身就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善巧方便智慧之具體化和外在化。因此對於大師價值重估思想的進一步研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其善巧方便修養的性質,也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更系統地理解貫穿在大師人間佛教一切理論施設及實踐開展中的智慧的深度與廣度。
理解現代人間佛教佛典詮釋思想及方法 的圭臬――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初探
星雲大師所著《金剛經講話》是其一生中所著最重要的佛典詮釋著作之一,對於理解大師本人的人間佛教思想,及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思想及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擬予專題研究,筆者分別從「以人間佛教思想精神為指向的星雲大師《金剛經》義理詮釋」及「以善巧方便概念及其思想顯發為特質的星雲大師《金剛經》義理詮釋」兩個角度,對大師此疏的基本思想給予了初步的解讀。我們說明大師在此一注疏著作中體現的詮釋思想,對於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思想與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本文主要從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談起,並反省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內涵。本文提出人間佛教於二十世紀三〇、四〇年代之際,是一個共構性的思想結構,當時佛教界僧俗二眾,不約而同地對此思想信念產生共鳴,與當時佛教腐敗有關。拋棄鬼神的宗教是共識,星雲大師進一步斬釘截鐵地表示人間佛教即是佛教,乃至是佛教的全部,徹底地實踐「此地此時此人」的理念,並闡述「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建基於《華嚴經》,依華嚴思想來建構他的「同體共生」的理念。「同體共生」之理念即是由因緣觀作為法理依據,大師透過善巧方便,以現代人的語言,闡述緣起性的佛法要義,並強調「人間佛教」行者最終須體解中道緣起的空性。
佛光山「人間音緣」初探
「人間音緣」是佛光山佛教藝術弘傳事業中的一個獨創和一大特色,發展至今十分成功,令人矚目且印象深刻。佛光山「人間音緣」以當代流行的音樂來闡述佛法;將不同國家的文化與創意元素融合在一起,造成一股新的佛教音樂風潮,賦予佛教音樂嶄新的風貌;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修身養性、提升境界、勸人行善積德為宗旨。如此多元、豐富、適度創新的佛教音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本文擬在這一方面做感性的關注和初步探究,以具體的「人間音緣」歌曲為例,分析「人間音緣」如何體現佛光山「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精神理念。
「人間佛教」理論難題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芻議
人間佛教的發展目前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之前人間佛教在弘法上固然有了非常好的規模,可是由於它在向知識轉化的過程中,其自覺的程度仍然有限,因此當它走向社會,走向世俗,或者說走向現代的過程,需要知識的面向,需要出自理性的思考與反省。本文對程恭讓教授有關善巧方便概念與思想的論述進行了深入的呼應,希望能在此理論基礎上,訴諸天台的理論傳統,為學界的人間佛教研究把握難題及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
「方便善巧」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略評
自二十世紀太虛法師宣導「人間佛教」以來,經過海內外佛教界眾多僧信人士數十年的宣導和實踐,「人間佛教」理念及其價值已經愈來愈得到廣泛的認可,目前已成為當今中國佛教的主流趨勢之一。在人間佛教推廣的歷程中,以台灣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貢獻尤為卓著,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對於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理念及實踐,也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近二十年來,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的成果也不斷出現。最近,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了程恭讓教授經時四年的研究成果――《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細讀之餘,頗多感觸。於此發表一些感想,向同道求教。
返本開新的人間佛學――評程恭讓教授新著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程恭讓教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2015 年3 月) 出版了,作為博士學位由程老師指導的學生,該書的部分章節筆者這兩年曾有幸先睹為快,但是拿到全書,再次通讀,仍然忍不住感慨:這部書是當代人間佛教研究的一部大著作!除了顯見的文獻徵引宏富、多種研究方法嫺熟使用之外,更體現了體大思精的思考格局和理論縱深。雖然該書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為名,但是通觀四卷十二章的內容可以發現,作者的討論並不局限於人間佛教的個案研究,如何在佛教史中理解人間佛教興起以及發展的歷程,是作者首先建構性論述的部分,該部分的論述,作者或鉤沉史料,或詮釋比較,結合星雲大師個人思想形成全面探究人間佛教的興起過程。如何以佛經為依據找到當代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石,則是作者思考人間佛教遭受教內外批評的根本性回應,這個部分也是本書最為重要的理論創見,作者提出在佛教經典升格運動中被忽視的第七度「善巧方便」,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然於典有據!
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我們通過對照大乘佛教一些重要經典的思想,與星雲大師著作及其人生中所體現的智慧,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不一不異、相輔相成,是佛教智慧尤其是大乘佛教智慧最重要的特徵,同時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辯證彰顯、平衡開發,是星雲大師一生學養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智慧品格,由此我們已經為星雲大師及現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尋找到了根本的依據。那麼這種與般若相互統攝的善巧方便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之具體展開中,究竟呈現出什麼樣的形式呢?我們可以說有關價值重估的思想代表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方法思想,它本身就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善巧方便智慧之具體化和外在化。因此對於大師價值重估思想的進一步研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其善巧方便修養的性質,也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更系統地理解貫穿在大師人間佛教一切理論施設,及實踐開展中的智慧深度與廣度。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研究
自從佛陀為世間宣說引向開悟的道路,佛教史中的高僧大德,無不對解脫道、菩薩道思想的建構有所貢獻。他們依據自身的理解與實踐,結合歷史語境與時代特點,不斷對佛陀所講、佛經所載的各種法的名相進行整合與重新詮釋。 星雲大師的講法中,常有對菩薩道中的諸法進行契合現代語境的詮釋。本文通過對歷史中從印度到中亞、漢地佛教的菩薩道思想發展脈絡進行簡要的梳理,以追溯星雲大師菩薩道思想的歷史來源。以這樣的系統為參考架構,本於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概括,及對菩薩發心、四無量心、世間禪法、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四攝法、人間淨土等概念的解釋,力圖展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的詮釋特色,以及以方便智慧實踐菩薩道以達到人間淨土的實踐情懷。
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以美國為例
背景與目的:筆者在佛光山澳洲與美國分別院服務近二十年後,深感人間佛教法義殊勝,然而當地人士接受佛陀教法速度遠不如預期。因此,隱藏於授與受兩者之「鴻溝」,是值得進一步探討議題。 研究方法:其一:以電子檔案問卷調查表,電郵到佛光山美國各分別院,請當地出家僧眾填寫 (76%)。其二:以紙本問卷調查表發給曾服務於過美國寺院,但現今人住台灣出家僧眾填寫 (24%)。將所得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並逐步歸納影響佛教本土化因素。 研究結果:接受佛法西方人士近五年來有成長;中華文化活動與禪修是吸引本土人士走入寺院最佳方便法;外語能力是弘法人員最需要加強弘法技能;中西文化差異是佛教本土化最大困難之一。 結論與建議:為加速佛教本土化,加強弘法人員外語能力外,可透過與當地美國文化專家學者交流,進一步全面解讀美國文化,藉以降低或消除「文化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