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詮釋觀研究—以「解憂」為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生死―生活」的詮釋結構,既有來自於印度哲學、佛教哲學的要素,還包含對中國哲學傳統的吸納融匯。星雲大師融攝「空淨禪」的「生命―生死―生活」整體詮釋,是立足於「人間」的具體實踐,是大乘佛教菩薩精神的具體開展。以「解憂」為例,星雲大師主張將「憂苦」轉換為「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以進取的精神將眾生的事業擔負起來,提出「慈悲即是佛性」的主張,擴展了慈悲的內涵,體現了佛教菩薩精神與中國傳統聖賢品格的會通。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詮釋觀是注重大乘菩薩道精神的佛教「實踐詮釋學」。
大洋洲人間佛教對華人群體的凝聚整合作用研究
由 19 世紀的「淘金熱」至今,大洋洲華人華僑群體的主觀願望由「落葉歸根」向「落地生根」轉變。人間佛教在本土化方面的成就,有利於消除分歧,打消疑慮,強化社會融合的群體目標。道場建設、組織制度及包容的佛教理念,都有利於提升當下華人群體的同一性,縮小群體內部的差異。同時,人間佛教既能夠滿足移民的宗教需求,又兼具世俗社團的各項功能,還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事實上起到了凝聚整合華人華僑群體的作用。這對華人群體融入當地生活,多元文化社會建設,乃至佛教的全球化發展和中國和平友好文化形象的塑造都具有積極意義。
總序: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問佛教傳承内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攀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以上是關於人間佛教的問題,另外還包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也沒有普遍讓人了解,因此,對人間佛教的普及就需要再加強。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間佛教傳承內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成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緣起性空」 —從太虛到印順再到星雲
人間佛教的首倡者太虛大師提出「緣起性空之和合」是「緣起之事」與「性空之理」的和合,但是不可以為知「性空之理」便妄加斷言,最終的真實是以無分別智親證的「中道」。印順法師將「緣起性空」的理論根據建立在《阿含經》的「緣起中道」之上,為「緣起」與「性空」的統一提供理論論證。星雲大師在前者提出的「緣起」法三重甚深含義之上,再增加「相由緣現」、「多從一有」、「佛是人成」,構成6 條體認「緣起性空」的定律。體悟「緣起性空」之理,以「無所得」為方便善巧的菩薩行將會更加清淨無礙。本文以「緣起性空」為核心,通過閱讀和對比分析3 位大師的相關著作及其他文獻,探究其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筆者認為,「緣起性空」在「人間佛教」適應當今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能夠消解過度世俗化帶來的社會危機。
人間佛教的管理心法
佛教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佛陀所建立的僧團也有健全的組織和完整的制度。因而,佛門自古以來的管理是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管理目的是為了使僧團能和合發展,俾令正法得以久住。佛教組織管理的核心價值在此,是佛教徒共同接受的主流價值觀。自我身心管理是佛教管理的首要準則,心正則身正,身正則能讓佛教團體走向健全之路,和合發展而使正法久住。星雲大師強調:「管理是一種藝術,有其靈活巧妙之處。」 靈活巧妙在於「心」,從「心」下手才能獲證正報莊嚴;進行環境管理而攝受依報莊嚴。在宗教上,則以自我內心的管理為主,以外在人事的管理為輔。這是必然要求,使有情世間的正報與器世間的依報,得以依正融通,事理無礙。
論佛光山清規的特色及其時代意義
就當前人間佛教理論建構與實踐展開的佛教取得的發展,星雲大師及其開創的佛光山教團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係世界之所共睹。本文從「組織和制度」的角度,研究僧團與清規的關係,就佛光山清規的歷史源流問題,筆者在清規發展的脈絡底下,旨在說明清規的編撰是佛教因應時代的呼喚所做出的反應,它深植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等歷史條件中,目的在解決特定的問題;佛光山清規的產生,一方面來源於星雲大師各個時期的人間佛教實踐,並貫穿在半個世紀以來佛光山教團横、縱發展全過程,其編撰形式和內容與過去的清規存在較大的差異,而特色主要體現在規範對象、核心價值和目標設定上,體現了清規的時代性格。佛光山清規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也反映了以星雲大師為首的佛光山教團,在探索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開拓性嘗試,對於探索佛教的未來和發展,扮演獨特的角色,並發揮出重要作用。
典範重塑——從《畫說十大弟子》談佛教生命教育的當代實踐
本文試從佛光文化出版的《畫說十大弟子》改編僧傳著手,探究如何透過改編重塑聖者的當代形象,並以此建構當代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範示。 透過視覺的圖象符號分析,認為此書運用不同媒介系統的結合形塑聖者形象為其改編特色,而運用照片、圖畫等不同媒介系統所再現聖者形象的內涵,一是以佛教照片的事實引用,協助讀者在其自身的文化脈絡下感知符號的意義;二是運用圖畫語彙翻譯並重顯抽象的佛教觀念。而對於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範示,則分從二部分探討。一是在文字與圖象的交互指涉中,探究生命意義空缺如何由讀者填補,並在填補中開展自身生命的意義。另外,則從讀者接受及詮釋的理解中,探究適應讀者接受而建構的生命教育範示,其內涵有三:一是慧命承襲的共同典範。二是教育的學習模範。三是建構學佛者的聖者典型。
佛學與現代醫學:佛教醫學引論
本文以古老的東方佛教和現代西醫學為對象,從東西方文明會通的角度,探討了兩者內在契合與互補,初步提出了佛教醫學的概念及整體框架,並分析了佛教醫學的特點。本文前言部分指出了佛學與醫學在東西文明溝通中的特殊地位。然後從科學性質、結構目的的三個方面分析了佛學與現代醫學的內在契合,指出歷史悠久的佛學完全可以被視為一門古老的現代醫學,並對應於現代醫學模式,從傳統佛學思想中提出了「根─識─塵」理論作為佛教醫學的整體框架。最後在與現代醫學的對比中,總結出佛教醫學的三個特點:完整的哲學根基、獨具的新身關係理論何有效的禪定治療體系。最後,本文簡要論述佛教醫學對人類建設新文明的啟示。
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唯識派心理學的時代意義
唯識學可說是一門佛教心理學,多年來我參研佛法,在實際修持和觀察研究中,發現唯識學不但是學佛的重要法門,同時也是現代人提升生活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培養良好 精神生活的有效指引,所以我把唯識法門稱為唯識派心理學。把它的涵義解釋出來,與現代心理學銜接,讓更多人能使用它,以增進生活的幸福,並對生命的意義有所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