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是現代性的佛教,但其根基仍在於傳統佛教。大師深具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此乃大師人間佛教之真正基礎。而對此進行理論深化仍須從大乘佛學著手。本文在程恭讓教授論證之基礎上提出「新般若學」,意在以傳統般若學為基礎構建新般若學之體系,並在此新般若學之視域中洞觀大師之人間佛教。但本文只是提出了這一構想,並初步考察了大師之般若思想及其與人間佛教之關係。
禮佛如佛在 ——以慧思大師《受菩薩戒儀》為中心
天台宗的懺儀是與其止觀實踐相連繫的,而這一宗教傳統乃是源自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在「禮佛如佛在」的佛教語境中,發展出了「禮佛就禮佛」的「一心禮佛」懺儀體系,即你在懺儀中受菩薩戒完全是你自己的事,而不是做給你必須奉請來見證你受戒的諸佛菩薩和十界眾生看的,所以,在此期間,你只要「一心禮佛」、「一心懺悔」、「一心受戒」就好,別無他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台宗懺儀講求的是「心空則靈」,而不是一般而言的「心誠則靈」,因為其中的「一心」,乃是在懺儀過程中無所執著的心。
多元現代性視域中的佛教與傳統
本屆研討會以「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作為主旨議題,甚符當下因價值迷惘而極顯焦躁的時代之需要。筆者早已發表的相關論文較多言及,不必贅述,只在註釋中列出供參考。本文擬集中探討處於學術前沿,值得進一步作深入研究的該議題四個方面。
人間佛教與儒家思想 —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人間佛教是當今中國佛教發展中最為顯著的潮流。而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形成、能夠有大發展,固然是由於人間佛教的提倡者發掘和彰顯了佛教經典中過去往往被忽視的人間性內容,強調這些內容是佛教的精髓,是應當奉行的,即所謂的「契理」;但更重要的是,人間佛教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在堅持佛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必須對傳統佛教思想進行創新轉化,並努力付諸實踐,即所謂「契機」。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就須要廣泛吸收佛教之外的宗教思想或哲學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採取會通佛儒的方法,吸收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底色和主要內容的儒家思想。本文的重心即在於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為主,闡述人間佛教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關聯。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 —以《僧事百講.道場行事》為中心
「僧伽制度是佛教的核心制度,然而,它並不是佛陀所發明的,眾所周知,佛教的僧伽制度起源於佛教興起前的古印度宗教運動。當佛陀成為一個托缽的修道者時,托缽的族群早就已經存在了」。「出家」或「出離」是這個團體的根本特徵。出家所摒棄的不僅是家庭生活,還有一切的社會經驗與制度體系。佛教興起後完全繼承這一傳統,從「在家到無家」,奉行這一生活儀式的人組成遊方的修行團體。他們乞食為生,居無定所,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
人間佛教思潮中的菩薩戒思想— 以太虛為中心的考察
漢傳佛教菩薩戒以《梵網經》為主要依據,但在授戒原則上則以小乘聲聞戒為基礎。近代人間佛教思潮中菩薩戒再度受到廣泛關注,解決菩薩戒與聲聞戒的關係,成為傑出的佛教界人士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太虛大師對菩薩戒高度關注,菩薩戒思想構成其整體佛教變革的重要一環。太虛大師菩薩戒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確立以《瑜伽》菩薩戒本為菩薩戒授受主要依據。第二,結合現代管理制度,提出建立菩薩學處的設想。第三、以菩薩戒統攝一切佛法,完善菩薩學處。太虛大師菩薩戒思想打破了一千多年來漢傳佛教菩薩戒的授受傳統,開啟了漢傳佛教戒律現代化的歷程。太虛大師以菩薩戒(學處)統攝佛法,為人間佛教的踐行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並將人間佛教思想建立在重視戒律的基礎上,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佛教世俗化,使佛教既能做入世的事業,又能保持出世的超脫。
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漢傳佛教的法會是由經咒誦讀、梵唄唱誦、文本朗讀、法器敲打等聲音元素,以及跪拜、結手印、佛前獻花、上香、供燈燭等肢體動作融合而成的宗教儀式。構築佛教法會的基本元素有兩個,即「聲音元素」與「肢體元素」。本文的內容是對中國漢傳佛教法會中的聲音元素展開分析,通過聲音元素的視角論述漢傳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狀況,從佛教法會的聲音元素揭示佛教在華夏大地發展的歷程。
論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是當今佛教界當之無愧的高僧大德,是中國佛教界的榮耀。他所創建的佛光山事業,把中國佛教帶到了世界各地,把中國文化饋贈給世界人民。大師的佛法,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佛法智慧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是禪宗在當代社會的新發展。我把大師對當代中國佛教的貢獻概括為:一個核心、五大方面、四個亮點。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以星雲大師為例
人間佛教是佛教在現代的表現形式,是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同等層次的佛教發展階段。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開始轉型進入現代社會,佛教作為中國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也必須從傳統走向現代,人間佛教就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是傑出的代表,對於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
朱鏡宙居士與中國近現代佛教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第50、51 節曾專門介紹近現代浙江籍的著名佛教居士朱鏡宙。在星雲大師看來,朱鏡宙的思想和立場屬於傳統派佛教,「雖然思想不同、看法不一,但為了佛法,我們還是殊途同歸啊!」朱鏡宙居士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有著極為廣泛的交遊,他不僅皈依虛雲老和尚,同時還與包括太虛大師、法舫法師等著名的近現代佛教改革家以及星雲大師等都有過密切往來。朱鏡宙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的貢獻,正如星雲大師所說的,主要表現為「印經廣傳佛教」、「認真弘傳佛法」。本文簡單考察了朱鏡宙學佛及弘法經歷,分析了其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現代佛教的貢獻。透過朱鏡宙中年以後的佛教人生,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近現代佛教思潮發展演變的軌跡和脈絡,同時對於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也不無啟示或借鑑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