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西宗教改革之比較—從路德到加爾文與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是一場大規模的精神革命和社會革命,西方現代性的自由思想、民族國家、民主政治、經濟倫理、科學理性精神和理性主義哲學等方面,皆有賴於其孕育和培植。而中國的佛教改革,肇始於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運動,在台灣亦方興未艾,成果卓著,重建佛教之信仰,扭轉明清以來佛教邊緣化之頹勢。而路德與太虛大師皆以理論見長,加爾文與星雲大師則都以非凡的實幹家聞名,且如果把這兩場宗教改革放在一個現代化的視域中,相較於各自的傳統宗教,考察它們如何做出創造性的闡發;教義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之處;有哪些形式上的不同,發現它們相通之處頗多,足可玩味。
星雲大師的戒學思想——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中心的考察
佛教的全部思想和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學概括。其中,戒學作為三學的基礎,在整個佛教修行體系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被稱為「無上菩提本」。戒律是佛教信徒樹立信仰的開端,也是需要貫徹在整個修行過程中的基本準則。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佛教具有多元的向度,這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教在其信仰對象、經典(或教法)和修行法門上,都有多元性的表現。造成佛教多元取向的根本原因,在於佛教的「人本主義」宗教觀。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表現在佛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完全「以人為本」,此所謂「觀機設教,對症發藥」。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最終造成了佛法內部「人本主義」的多元結構模式。在這種多元結構模式中,佛法與佛法之間既有並列關係,也有等差關係;而等差關係中又有「好―最好」等差關係、「方便―究竟」等差關係和「權―實」等差關係這三種。不過佛教的多元並沒有造成其內部的對抗和分裂,反而在多元的基礎上獲得了高度的和諧和統一,這就是法藏所說的佛法既是「一音」又是「圓音」。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戒律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法統,立足當代,建立了適應當今社會的人間佛教戒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背景淵源有三點:第一,對佛陀制律本懷的繼承;第二,對舊有佛教戒律的革新;第三,對大乘戒律精神的發揚。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立正確規範的佛教信仰;第二,確立與時俱進的佛教制度;第三,完成符合時代的戒律關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目標指向有兩點:一是完滿人生,解脫成佛;二是完善社會,建設淨土。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推普及方法有:是勵信眾持戒受戒;二是結合世俗律法美德。總體說來,人間佛教戒律是符合當代價值觀,對社會治理有益,且利於佛教傳播的新時代戒律思想。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念之淵源及思想背景
人間佛教在當代踐行中,已為廣大佛教信徒所接受,因此已然成為當代佛教信仰之主流。為此,本文回眸太虛大師首創「人生佛教」,為其弟子印順法師架構「人間佛教」義理體系與理路,作為其思想和觀念的基礎脈絡,尤其是嘗試回答:為何匡正、遏制佛教積重難返且日趨嚴重的世俗化、庸俗化傾向的佛教現代振興運動,恰恰最終落實於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教」及嗣後發揚光大的「人間佛教」信仰模式中?而佛教改革運動又為何恰恰與晚清民初的時代巨變與革命觀念洶湧澎湃相同步、相呼應?又是何種特殊的人生經歷,太虛大師被選擇並擔荷起首創「人生佛教」理念的使命?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深入理解和正確把握「人間佛教」信仰模式的意趣、反省當代「人間佛教」信仰模式的得失與利弊,應是頗具價值的參照依據。
星雲人間佛教對老人關懷之探討——以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為例
台灣在1993年時老年人口比例即達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並逐年遞增,迄2011年已占總人口比率10.74%,這同時又受到低出生率少子化的影響,以及台灣民眾受縛于儒家傳統孝養思想,無法像歐美西方家庭接受在養老院終老的觀念,因此,更突顯台灣老年照護的急迫需求。早期相關學術研究,主要針對政府老齡長期照護的政策研究,近幾年才出現老年日間照顧的探討。 老年人口預估已達12.5%超出全國平均比例的宜蘭地區,歷年來分別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團體試辦過老人日間照顧,卻少有成功者,迄今卻未見任何有關這些宗教團體老年日間照顧的學術研究,故值得本論文以其中唯一成功由星雲人間佛教所辦的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在未蒙政府任何補助情況下,十多年來仍能成功經營的實例做深入探討,以瞭解星雲人間佛教透過日間照顧給予老人何種關懷?成效如何?以及在未來永續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並藉以瞭解宗教信仰是否會影響老人參與日間照顧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方法主要為質性研究之文獻觀察的比較與分析、實地的參與觀察以及透過仁愛之家工作人員、日托班學員與其家屬的深度訪談。希冀藉此論文呈現出基於星雲人間佛教對老人的關懷,所經營的老人日間照顧的成功模式,以做為未來有意辦理老人日間照顧者的參考。
星雲模式之歷史性成就
宗教的核心在信仰,扭轉傳統宗教之頹勢,成功實現現代轉型的關鍵在 於重建信仰。是否真信仰?感知在心。近代中華佛教信仰重建大體有兩條 途徑,其一重在依經建立,即重建某一部或多部佛經的唯一信仰權威這是 唯識學者等人所走之路。其二重在內心的宗教體驗,並輔以經論驗證。這是 太虛力主的堅持中華佛教本之路。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真正打通了第二條 信仰重建之路,這是其劃時代的歷史性成就之一。傳統佛教雖應了中國宗 法社會,但並沒從根本上處理好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大多數情形下不是依附 於社會上層,就是厭社會,與社會隔離。星雲模式的歷史性成就之二,就 是證明了這兩端都錯,探索出在現代社會處理好信眾與團之間的關係,佛 教與知識份子的關係,佛教徒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有效方式方法。本文主要就 此兩點作了深論證。
人間佛教的藍圖(二之二)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為可惜。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於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註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慧,為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紜。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 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之我見
大師在此書中,解說眾人的疑惑,並舉證我們所信仰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人間的教主、人間的佛陀。更以佛教在中國流傳的歷史事跡,證明佛教是佛陀一代的時教。現在提倡人間佛教,只是復興固有的佛教精神,回歸佛陀的本懷。
清代之念佛禪
禪與念佛觀念結合的可能來自佛馱跋陀羅來朝之《達摩多羅禪經》所倡的「觀佛三昧」說,至五祖弘忍門下,產生另一種「念佛禪」法門. 而稱名,觀想及觀像,實相,此四種念佛法門均含攝禪與念佛二者,祇是主從不同。 其次,作者指出清代的佛教思想,少獨創性,於信仰方面徒具形骸,故於佛教史上,清代佛學少有可記載之事; 但作者提列部份具代表性的清代念佛法門著作,以明禪宗 (禪) 與淨土 (念佛) 的關係。 如周克復《淨土晨鐘》一書,明「淨土有益生前」,「淨土該戒定慧」,「淨土腳踏實地」說,以確定淨土念佛的實質性與必要性,其後,並陳列念佛法門. 再者,又將清代近三十本書中,專門收錄和載記念佛與禪的部份予以提列比勘. 結果認為,清代念佛與禪二法門乃彼此相攝相濡,但勢力互有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