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無我」才能「有我」—星雲大師責任倫理思想研究
在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呈現出碎片化特徵,傳統的道德生命意義被解構了。同時,個人從各種共同體中脫離出來,自我成為生活世界的中心, 須為自己的生命意義承擔起責任。因此,關於責任的倫理就能作為道德生命意義重建的基點,中華優秀傳統則能為這一重建重任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作為佛教現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其責任思想與實踐,不僅呈現自利出世和利他入世的責任倫理特徵,而且在實際實踐過程中以責任共同體的形式分享責任並形成責任紐帶。人們既可以在人間佛教的責任實踐中增進德性,又能在德性提升中體悟「無我」,在「無我」中展現「自我」,從而在人間超越出有限的生命意義。
老莊的心齋靜默與楞伽禪的守心觀淨比較研究
在修行觀上是否具有執著的特點,取決於其理論體系中是否預設一個實體化的絕對本體。老莊有關注重守持、洗滌和修養心靈,以便歸真返本的思想與楞伽禪學思想多有關聯。 然而,由於楞伽禪學思想不是無有差別的,所以,它在修行觀上與老莊構成的關係呈現出較為複雜和殊異的情形。本文旨在揭示其思想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與《楞伽經》的關係。2.與菩薩道的關係。3.實踐之禪。4.與三學的關係。
第六章 佛光山的管理思想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修行觀的核心觀點和重要容。「行佛」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提煉三個階段,是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事業的重要理論總結。「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全新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現代佛教世俗化的内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化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古老的佛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地合,星雲大師的「行佛」思想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從全球宗教世俗化運動的大背景來看,「行佛」思想是現代宗教世俗化浪潮在中國佛教的理論共振,為世界宗教修行實踐的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模式」。從這些意義上來說,「行佛」論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星雲大師佛學思想對社會與大眾影響——從宗教心理學視角
現代社會的人們會有多種信仰選擇,曾經是外來文化但成功中國化並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在今天社會環境下,自身的生存發展以及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社會現實,都是當下佛教發展面臨的課題。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發展尤為注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發展宗旨,形成了具有「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特點的「星雲模式」。有關佛光山和星雲大師對佛教發的傑出貢獻,眾多學者在相關著作中闡釋得都非常詳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嘗試從宗教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具體關注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傳法模式對社會整體與信眾、大眾群體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間佛教蓬勃發展,改善社會、大眾、個人的健康發展。
佛教動物倫理論析―兼論星雲大師的動物保護思想
佛教動物倫理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外延。它以緣起整體、業報輪迴、諸法無我為哲學根基,展現出平等、慈悲、包容的德性精神,並在嚴格自律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一系列護生實踐,呼籲大眾擇取戒殺、節欲、素食等綠色生活方式。在社會各界紛紛宣導尊重生命、保護動物的今天,星雲大師從傳統佛教動物倫理中汲取資源,結合時代精神,作出契理契機的理論創新,為促進動物權益、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從《勝鬘經》看佛教的社會思想理論
佛教思想信仰中社會思想理論的部分,是佛教思想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理論領域。因為大乘佛教以其對於最高圓滿覺悟的不懈追求,對於眾生、社會的強烈承擔精神及救度意識,表現出比傳統佛教更為突出的社會向度的參與色彩。而在近現代人間佛教所推動的佛教轉型發展中,如何合理實現佛教「社會化」方向的轉型發展,更是佛教的重大理論、實踐課題。為此,鑑於對於佛教社會思想理論的研究一直是傳統佛學研究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本文以印度三世紀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勝鬘經》為中心,對此經包含豐富深刻的佛教社會思想理論予以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和評述。
權變與善巧方便——佛教漢譯的文化攝受與抉擇
權變和善巧方便是兩個分別隸屬儒家和佛教的概念,因為在實踐智慧層面的相似關係以及在傳播翻譯中的攝受關係,非常值得深入進行比較研究。本文首先從文字源流角度梳理這兩個概念的漢語基本意涵。其次,從儒家思想內部梳理權變概念在孔孟使用中的論域及表達的主要思想。再次,通過佛教思想翻譯過程中抉擇、創用善權方便、善巧方便等漢語言概念表達佛教思想的考察,深入闡述佛經翻譯過程中觸及的中華文化攝受印度佛教問題。最後概述權變和善巧方便概念的儒佛異同,闡明佛教善巧方便在翻譯過程中對儒家文化的攝受,以及善巧方便作爲大乘佛教重要的實踐智慧對人間佛教運動的重要意義。
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
佛教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儘管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思想,但幾乎很少有佛教學者敢於正面直視「經濟問題」,造成了諸多的迷茫和誤解。星雲大師以其幾十年的弘法體驗,第一次以一個佛教高僧的身分,向公眾「開示」佛教的經濟觀念,可謂融世間法與佛法於一體,不僅「直指人心」,頓開茅塞,而且「理事兼通」,經世致用,稀有難得。十九世紀的法國著名小說家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在每一筆巨大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罪惡。」也許解決「財富原罪」是一種世界性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淨財」比「橫財」對人類更能增加「幸福指數」,應當是一條財富倫理的「通則」。我們需要廣泛傳播真正讓人類受用的「淨財」理念。在這個意義上,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無疑是現代經濟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星雲大師從「經世濟民」的高度綜合地看待經濟問題,用「聖財」、「淨財」來界定財富,用「因果法則」來指導「經商倫理」,並用「惜福」、「環保」來理財,這種佛教的經濟學思想不僅涵蓋了富蘭克林提出的「賺錢格言」,而且也顛覆了「韋伯難題」。今天,也許人們並不承認有所謂的「佛教經濟學」,但是看過星雲大師的相關論著以後,對於佛教的財富觀念、生財、理財之道,當一定不敢輕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