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價值的「當代知識化」
本文認為西方基督教與人間佛教分屬「二元」與「一元」的不同理論基礎,從而產生不同的思惟方式與價值呈現結構。本文認為人間佛教未來工作,除了深化對人間佛教的理解以外,人間佛教研究更應著手將人間佛教如何與現代世俗的知識話語結合,創造出自己的世俗知識結構,以解決當代的社會問題。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大師」一語,在近世中國佛教徒中頗有被降格濫用之嫌,甚至被當作對比丘尼的專稱。其實,大師(梵語)在佛教中本是一個相當高級的稱謂,按《本事經》解釋,是指證到須陀洹果以上直至佛果的聖僧,此等人出現世間,以佛法的智慧化世導俗,令諸眾生得無量義利安樂,萬世師表,故稱大師。《瑜伽師地論》卷八二:「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大師又為菩薩的德號之一。中國佛教界歷代被尊稱為大師者,如道安、僧朗、慧思、智者、吉藏、玄奘、惠能、善導等,日本的最澄、空海、圓仁、圓珍,及民國的太虛、印光、弘一,皆是影響巨大、堪為萬世師表的法門龍象,多屬某一宗派的重要祖師或為弘揚佛教作出巨大貢獻的祖師級人物。當今佛教界,真正稱得起大師尊號者,當推星雲和尚為第一人。
人間佛教——佛教對當代發展趨勢的因應
在我們研究和評論佛教時,當代一些修行法門可被視為是傳統佛教的革新運動。因為,這些現代修行法門都是因應眾生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皆可稱之為「人間佛教」。問題是,佛教團體如何面對這個發展趨勢?同樣的,在佛教的學術研究上,我們如何去理解和處理現今佛教出現的這種挑戰。
星雲文教館的功能設置與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
變遷的信仰方式對應的是傳教方式的善巧方便,而永恆的信仰法則指向的是回歸佛陀的本懷。在回歸佛陀本懷的契理基礎上,利用種種方式契機地踐行人間佛教的發展道路。本文立足於政府宗教管理的制度空間、城鎮化進程中的都市流動人口信仰需求、網路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空間的轉變,以星雲文教館為個案,研究了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筆者指出,星雲文教館的啟用,在踐行人間佛教的道路上,通過「社區佛教」的形式,改變了上海都市社區的人文景觀,在全球化大都市社區之中為傳統文化、個體心靈與現代生活之間的溝通,構築起了一個讓都市人群喜聞樂見的大眾化平台。這一平台的建設,或將成為未來都市人間佛教弘化發展的主流趨勢。
人間佛教的儀式變革
儀式作為宗教四要素之一,是宗教活動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就宗教的社會化表達而言,聖時、聖所與聖儀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神聖性的構建,其中,聖儀相比其他兩個因素更具有穩定性,因此被視為連繫信眾的根本。從儀式發展史來看,傳統佛教儀式的核心是向內的,即是帶有明顯社會向度的儀式,也都是滿足大乘普度眾生的信修要求,筆者將之稱為「寺院化儀式」。近代革命以來,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要求傳統佛教進行「三大革命」。所謂教制革命,即包含了變革傳統佛教儀式的內容。尤其星雲大師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方面踐行人間佛教,因襲中的儀式變革也是重要的一環,突破了傳統寺院圍牆的,是服務於僧俗兩眾的,是意在建立人間淨土,具有重大意義。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修行方式——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社會學分析
由星雲大師開創的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佛教弘法史上的重要變革,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五戒十善、三好四給、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禪淨中道等理念,契合了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它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修行方式,改變了人們對佛教「苦行僧」修行的刻板印象,吸引著眾多信眾加入到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和時代性的快樂修行中來。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看,人間佛教的盛行表面上看是佛教的「世俗化」,但它和歐美基督教的宗教世俗化不同,佛光山人間佛教以佛法圓融社會、以俗世參悟佛法,將出世和入世完美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佛教弘法史上的一次躍升,菩薩道即為人間佛教的核心所在。
人間的覺者,新時代行佛——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2019年6月11日,簡體中文版《星雲大師全集》在南京舉行首發式。又一次見到久別的大師,我不禁心潮起伏,刹那間時光倒流。 2001年,美國發生「911」之後不久,我在佛光山紐約道場初次見到大師。那一次見面,大師跟我說,他在努力促成把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迎請到台灣供奉;那一次見面,大師還跟我解釋為什麼要把第五戒「不飲酒」改為「不吸毒」。從此以後,大師在我的心目裡始終有這兩根支柱:一是致力於傳統佛教煥發與時俱進的現代活力,二是依託佛法致力於兩岸的交流與和諧。
人間佛法——從《真現實論》到《佛法真義》
《真現實論》(1927年10月在杭州靈隱寺撰著)是人生佛教的理論倡導者太虛大師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太虛大師對人生佛教理論構建,並不是一時一地的應機說教,而是基於一種全新而系統的理論闡述。其具體標誌,就是更為完善地提出了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而太虛本人更是自許為「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者」。
佛法無界限─人間佛教的思想底蘊
「人間佛教」是台灣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佛教運動。台灣許多重要的佛教團體或寺院叢林,都以「人間佛教」的推展做為最主要的活動目標。其中,以星雲大師創辦的佛光山體系推動最力,成就也最受矚目。然而環繞著人間佛教而來的種種討論、研究甚至批評,也如汗牛充棟一般,難以計數。作者在此僅是站在前賢的基礎上,就所見、所思,略為陳述個人對於人間佛教思想底蘊的看法,以就教於星雲大師與各位專家學者。所謂「思想底蘊」,就是思想底層的基礎,也就是構成某種思想的動力或原因。作者認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不遺餘力,背後有其更為深刻的思想底蘊,值得進一步探討。作者從四個面向來探討:1)從佛陀的生平與教法來看、2)從星雲大師的人生經歷來看、3)從兩岸當前的交流狀況來看、4)從佛教與民間信仰的融合來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所講的人間佛教是廣義的人間佛教,而不是狹義的人間佛教,也不是學界所認為的當代中國佛教。所謂廣義的人間佛教是指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傳統的、根本佛教教理上來的人間佛教。大師說:「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以人間為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間佛陀,他所傳的就是人間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