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的原理與應用
管理學重理智與實效,佛學探究超世間真理,佛教能否運用於經營管理,帶來管理能力提升,是值得探究的跨學科課題。星雲大師深入佛教法義,並有豐富管理經驗,提出以佛教為本的「最高管理學」,論說整合佛學與管理學的理念與方案。他特別標舉「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有其深刻洞察,可為管理界提供啟發。「觀音管理」強調管理者開發智慧、慈悲、勇猛等卓越能力,以做好管理職能;「彌陀管理」關注管理者與全體成員將自身潛能做最適發用,密切統合,達致最高管理成效。兩者具貫通的意義,都在指導管理者提升心靈潛力,晉升到最高管理境界。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
《維摩詰經.菩薩品》乃維摩詰居士以不請之友之姿,向彌勒菩薩談修行者不退轉和蒙佛授記的真諦,意旨為不必拘束於這些知見,尤其是利根器菩薩,自知本來是佛,即應超越此一勸誘之法。又向光嚴童子講述道場概念,認為道場即學佛之地,但真學佛者,唯論心行,只要持守大乘修行之法,則己身時時處於道場之中。又向持世菩薩告知度眾之方便法門,接受波旬魔王的天女供養,其實是教之以佛法,學成之後又使其回到魔宮,以無盡燈法門教導更多天人,傳法無盡,受眾無邊。跟善德長者子講述布施觀念,關鍵還是助人成佛,於是應不止於財布施,而唯法布施是用,在法布施中自度度人。本文藉由工夫境界哲學的問題意識為研究進路,解析文本,揭露意旨。
略論星雲大師的基督教觀
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表達了他的基督教觀,包括對待基督教的基本態度或基本原則,即「尊重與包容」和「宗教融和」;對基督教的基本看法,即基督教是「正信」的宗教,基督教是「歷史的」和「真理的」宗教,以及基督教是「天乘的佛教」。對基督教與人間佛教之同異比較,以及對基督教的看法。
星雲大師的慈悲思想與實踐研究
慈悲作為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代表精神之一,普遍出現於各派的理論討論與實踐過程中,不同的解讀與實踐也反映了各家的獨特立場,本文的主要關注點則是當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方面,本文選擇將星雲大師講述慈悲的代表篇目〈佛教的慈悲主義〉,與解讀慈悲較為詳實的隋代高僧淨影慧遠的名作《大乘義章》中關於四無量心的部分進行對比,以顯示前者鮮明的人間佛教特色;實踐方面,本文繞過已經有的宏觀層面的眾多研究,將關注點轉向星雲大師在行為上的具體細節,並將慈悲施予的對象分為上親、下親、中人、下怨、上怨五個方面加以討論,以期從具體的日常活動中見微知著,發掘出星雲大師有關慈悲的實踐特色。
從《星雲日記》看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
當代人間佛教最重要的實踐家星雲大師,一直以來以各種善巧方便構建人間佛教的現代實踐模式。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教人間化、生活化、大眾化、現代化、國際化,讓佛教的慈悲與智慧,透過文學、藝術、音樂、教育等方式,成為人類心靈的加油站,並讓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星雲大師在弘法方面的成就,正是基於他以藝文作佛事的宗旨而推行的。本文擬從《星雲日記》入手,著力對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進行梳理歸納,試圖從《星雲日記》中探析大師關於藝術於佛教、藝術於生活、藝術於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進而探討佛光山佛教藝術的開展及其人間佛教的弘化。
淨心弘法皆相宜:略談星雲大師的藝術論
星雲大師對藝術的看法,集中在對建築之形、書畫之神與音樂之功的論述中。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建築在外形上應具有簡單、莊嚴、自然之特點;書畫藝術之美,在於能生動地傳達生命與真情、慈悲喜捨的精神;佛教音樂應具有令身心安住、弘揚佛法的功用,這一併體現了星雲大師宣導將佛教與藝文相結合的理念,期盼借助藝術的巨大力量,使佛法更加流通普照,淨化世間。
般若智與菩提心 ――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本文將以〈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為題,探討星雲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理想的工夫心法,亦即他如何培養自己,以及教導弟子和信眾的修行方法。鑒於星雲大師著述眾多,本文主要以《往事百語( 一)》的前面幾條作討論的基本材料,其他的討論另待時日再提出。
星雲大師的青年教育思想
星雲大師主張以教育培養人才,他的辦學目的除了為佛教培養弘法人才,同時也為社會造就人格思想健全、身心平衡發展的時代青年。在僧伽教育上,他建立了三級層次的佛教教育制度;在社會教育上,他不僅建立了包括幼稚園在內的各級院校,更提倡將佛教對人心的淨化作用融入到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教育之中。星雲大師的教育理念與實踐,不僅大大拓展了傳統寺院的教育功能,也給現代學校教育注入了人文因素,為應對新生代青年教育的挑戰提供了理論與實踐資源。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
本文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涅槃寂靜〉後之心得,經由研讀大師的著作,希企透過大師的言論,引領筆者真實理解大師論述涅槃寂靜之義理,企圖了解其論述所引述之中觀、唯識、天台、禪宗等宗派教理,在漢傳佛教脈絡下,對大師涅槃思想觀及人間佛教行誼之影響。 筆者本文進行方式,仍以大師所下之標題為論述主軸,就其文所分述:一、涅槃的意義,二、涅槃的異名,三、涅槃的特性,四、涅槃的種類,五、涅槃的境界,六、涅槃的求證。依序探討文本引經據典之依據,爬梳其所涉及經論與大師所詮之義理及獨特見解。就筆者之探討、認知與理解下,大師對涅槃寂樂所作之詮釋義理,善舉諸經為解,方便權巧言說佛法總學如三法印、三學、四攝及六度等,來開發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以達自度度人之究竟解脫,追求人生圓滿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切都不離人世間,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裡,傳遞「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教理念,印證其人間佛教之最終理趣。
星雲大師宗教法治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宗教法治思想是他對民國以來的宗教立法及當代台灣宗教管理問題長期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的結果。星雲大師宗教法治思想內容豐富、系統全面,涉及到宗教法治問題的各個方面,包括宗教立法的宗旨、宗教組織的體制與活動規範、宗教組織管理者和教職人員的資格、宗教組織財產、宗教社會事業、宗教教育等,且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有深刻獨到的分析和闡釋。星雲大師的宗教法治思想是一筆寶貴的思想理論財富,尤其對於海峽兩岸的宗教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