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佛教,共1479筆結果:
中唐詩學造境說與詩之變—兼論佛教思想之影響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523/
佛教知識論的形成(中)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534/
前前理解與視域融合—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範式的歷史形成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541/
中國佛教與孝道—從唐代佛教論起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542/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ublications/collection_123456789_28/
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以敦煌寫本〈五更轉〉、〈十二時〉為中心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659/
推動有關中國佛教的跨學科研究
如果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能夠踏入大學,就應該能夠扭轉整個與佛教有關的研究的那種邊緣化的窘態,協助人文或者社會科學那些從事佛學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如何從非主流的、從邊緣的而轉為主流的跟中心的。當然我不是說把這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佛光山教團,實際上我們知識份子本身也要負責。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4/
從「善巧」到「靈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靈巧人」形象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599/
中道的視域融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詮釋學淺論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601/
近代中國《阿含經》的「發現」與人間佛教的發展
漢譯四部《阿含經》在傳統上被視為小乘經典而未受到重視。近代以來,受歐洲、日本學者的影響,中國學者開始重新關注《阿含經》。1920 年開始,中國阿含經典研究成果大致經歷了從梁啟超的概述性認識,到呂澂的經文校勘,再到印順法師對內容義理的深入辨析這三個階段。十九世紀下半葉,《阿含經》編譯工作的代表性成果有印順法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佛光大藏經‧ 阿含藏》、《漢譯南傳大藏經》等。這些基礎研究和文獻整理工作的完成,既扭轉了對《阿含經》的傳統認識,也為對《阿含經》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隨著《阿含經》的「發現」,近現代人間佛教思潮中的幾位重要代表性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從中獲得了人間佛教創立與發展的理論支撐。太虛大師對《阿含經》的態度儘管受傳統束縛很大,但也萌生了「人間佛化之原本,可尋之阿含」的思想認識。印順法師則由《阿含經》開顯出人間佛教思想,通過經典詮釋構建人間佛教的合法性。而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直接從《阿含經》中獲取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參考和指導。近代中國《阿含經》的「發現」與人間佛教的開展,可以說是並行發生、相互促進的。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