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文如小溪流水潺潺,理含超塵出俗智慧—讀星雲大師詩偈有感
在星雲大師七十多年的弘法歷程中,詩偈創作是他弘法方式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於詩偈篇幅短小,既可以誦讀,又可以譜曲演唱,因此是弘法利生的方便之道。佛經的重頌偈就是詩歌體文字,佛陀說法都是靠口頭傳播,於是講完一段佛理後,佛陀就用詩歌文體重述經義,便於聽者記憶。佛教認為「三法印」是鑑定佛教真偽的標尺,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中,三法印思想體現得非常清晰明了。本文是我讀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的讀後感,通過佛教三法印對星雲大師所創作的部分詩偈進行分析,從而以佛教與藝術兩個角度解析星雲大師詩偈中的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與菩薩精神
本文通過查閱星雲大師的諸多著作,採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得出結論:星雲大師的保思想體現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星雲大師重視環保體現了「悲」的精神,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傷亡與損失。當然星雲大師對有情眾生、乃至無情物都有一顆慈悲心,所以提倡護生、惜福,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以及珍惜資源;星雲大師對環保的大力提倡,源自其佛學之「智」,大師「緣起」論證人與宇宙、自然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宇宙中的森羅萬象都是從「我」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此外,大師也深具世俗智慧,指出在環保問題上要使用科學的方法;星雲大師踐行環保是為了實現建設人間淨土之「願」,阿彌陀淨土以及其他一切淨土世界都澈底推行環境保的最佳典範,因此要建設人間淨土也必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星雲大師帶領著佛光山僧信二眾努力實踐環保之「行」,如回收垃圾循環再利用,回收資源一起辦大學、建寺院等,佛光山本身就是一個環境保護的絕佳例子。星雲大師還時時教導大眾如何環保,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和舉措,讓我們能在生活的細微處進行人間佛教的修行。
第八章 生命教育的禪法修持與靈性發展
星雲大師「唯心淨土」的詮釋立場與修持工夫
「星雲價值」能增加社會和諧嗎?
慈惠法師、主持人,來自兩岸的專家學長,還有這麼多這麼多我所熟悉及尊敬的法師,大家午安。我站著講,表示我還年輕,近二十多位專家學者來參加,年紀最輕的是尚老師,請舉手,在那裡?尚老師,您只有三十六歲,在南京大學教書,年紀最大是七十八歲,他站在這裡講話(高希均教授)。我也是南京人,我們兩個相差四十二歲。學問是年紀愈輕愈有活力,如果我講得不對,您可以幫我一些忙。
星雲大師大眾傳媒實踐研究
星雲大師一生的弘法活動與大眾傅媒實踐緊密結合,雲大師積極透過大眾傳媒弘揚佛法,他早期創辦、發行報刊、推動佛教在電視、廣播中的傳播,後期緊隨時代步伐創辦「佛光山大眾傳媒群落」,雲大師成功地將佛教文化轉化為媒體化的產品,讓佛教更容易為大眾接受,他的實踐為佛教在大眾傳媒的傳播提供了典範。
傳承與開創—星雲大師「青年弘法」實踐研究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法始終關注「青年」,並開展了系列弘法實踐。在思想上,星雲大師傅承和發揚太虛大師提出的「時代責任與佛教青年」的傳承命題,並創新地提出「接引、培養、引導」的方法。在實踐上,星雲大師發起佛教青年運動,促成了「青年弘法」的系列轉變,從經義弘法到音樂弘法、從在家眾到出家眾、從「環島弘法」到「佛學夏令營」、從地方互動到國際交流。現在,佛光山「青年弘法」已經建立組織、活動、研究鼓勵等三大青年弘法促發機制,推動了對佛教變革,實現了對青年的正向引導。
影像回顧
影像回顧
星雲大師的多元宗教觀
當今全球化時代宗教對話成為亟待展開的内容。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同體共生思想有助於回應全球化的宗教對話這一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即随著現代性的深入,宗教世俗化所帶來的價值衝突及其調整,同時伴随著所謂價值的「諸神之爭」與新的價值融和現象的產生。在宗教對話方面,人間佛教從兩個方面推進了問題的解決思路,一是星雲大師開了宗教間的對話,如佛教和基督教的對話,以化解西方宗教和東方宗教之間的價值衝突,這包括化解一神教的排他性與提倡宗教多樣性等;二是佛光山模式的創新推進了宗教和民間宗教的交流互動,為推動傳統宗教的現代化提供了借鑒模式,宣揚同體共生以更好地隨順和引導不同宗教的交往互動,提高生命的價值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