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趙州無」的語言符號解讀
總序
總序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開山創校以來,於今匆匆將近十載,深感時代日新月異,社會變化萬千,吾等佛子,所負化導時代之使命,所擔淨化社會之責任,實益形重要。試觀當今之世,功利主義,火燄高張;縱欲思想,漫延散布;邪惡抬頭,正義隱退。目前世界人心,急切需要佛法精神,給予安定之力量;社會大眾,急切需要佛法之真理,給予指導之原則。故吾人在許多內修外弘之計劃中,先行發行一份有內容有分量之學派,提供給有識之士,作為本山開山第十年之獻禮,此其出書原因之一。
論「應」
在古漢語中,「應」字包含有應該的意思,但在具體使用時,用「應」字來表示應該的例子不太多。在許多表達「應該」的地方,多是用「當」、「該」兩個字來表示的。「應」字在古漢語中主要是用來表示接受、適應、進入、參加的意思。譬如:應景之所,應對如流,應運而生,應供功德,應時而作,應訴反駁,隨機應變,隨時應用,應試答題,應急措施,匆忙應戰,應接自如,當即應和等等。其中像應用、應試、應接、應對、應和、應戰、應急,都是表示「進入」的意思。
達摩《易筋經》論考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達摩所著《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是現今中國人共知的常識;也是武術派別、拳種、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玩等據以發展的基石之一。 我這篇小文,則要說明此一常識概屬虛妄:天下武學固然不源於少林,少林武術也不創於達摩。然後再解說一下《易筋經》究竟是什麼東西,其功法之底蘊又為何,說明《易筋經》也不是佛教的功夫。
編輯旨趣
編輯旨趣
閑話木魚
「本生譚」的詮釋
從神話學的觀點來看,部派佛教中的「本生譚」經典具有神話的性質。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便嘗試從神話學的角度,去探討「本生譚」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被集成背後的心理因素,並說明雖然「本生譚」經典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宗教文學作品,但它們確實傳達了大乘種姓的佛弟子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倣效佛陀,追求超越,追求圓滿,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正覺境界;而這些呼喚又勢必會引發其他佛弟子大乘心靈的共鳴,乃至於醞釀出整個大乘佛教的興起。所以,「本生譚」經典的集成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極可能是佛弟子「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中欲倣效佛陀、追求超越的生命終極關懷,而不只是意識上對佛的「永恒懷念」。
龍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