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這個包含空間與時間、蘊含三世與十方、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之宇宙,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說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後來科學家也證實,空氣(風)、水、火、土是宇宙組成的要素,而且這四種要素均具有輕與重、冷與熱、乾與濕、軟與硬、靜與動等相反的特性,由於這些特性組合比例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羅萬象,也為萬物帶來生命。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是民主國家人民一致的追求。然而事實上法律之前真能人人平等嗎?法律不但有漏洞可鑽,而且有的人還專門遊走法律邊緣,為非作歹,甚至法律有時也會受到人情所左右,因此法律未必真能做到絕對的公平;世間唯有因果才是最公平的仲裁者,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任誰也不能逃脫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之外。
重現佛陀在菩提樹下的證悟
心地善良 家國天下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山林佛教研究—從星雲大師的山林佛教觀談起
本文從星雲大師論述山林佛教和人間佛教的文本出發,探討山林佛教在當代人間佛教蓬勃發展背景之下的定位、作用、建設等問題。人間佛教並非通過地域、人物、時間等劃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圓滿人的生命,是否可以帶給人幸福等特質進行劃分。因此,在星雲大師眼中,人間佛教真正反對的不是山林佛教,而是對於佛教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消極影響的佛教。實際上,山林佛教在古代是佛教徒的重要修行地,還對佛教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山寺也為很多古代學子們提供修學場地。而在當代,除了作為僧人的修學場地,同時也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基地,山僧的護林行為還能起到保護山林、宣傳環保的作用。在當代社會的山林佛教建設應與時俱進而又不失佛教特色,以便讓山林佛教更好地服務人間。
機遇.挑戰.抉擇—文化戰略視野下的人間佛教
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
西方的死亡學研究側重於生理學、醫學和心理學,實踐方面側重於對病人的臨終關懷,傅偉勳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性之學,特別是佛教哲學,加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整合形成東方色彩的生死學。人間佛教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特色,從生死學視域出發、以佛光山為個案,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星雲大師,對生死問題有全面的開示和指導,展示出人間佛教有機地結合當代社會的生死觀和解脫觀體系,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死學的重要議題都有深入闡發;人間佛教生死學理論體系,既彰顯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實用性和現代性。特別是台灣南華大學和慧開法師,二者在佛教生死學領域的開拓和推廣成果斐然,令世人矚目。
星雲大師共生觀在當下的生態倫理內涵及意義
星雲大師的生態共生倫理在內涵上主要表現為3 個方面:其一,以「泛生態觀」與「辯證慈悲觀」為理論依據的「生態一體」思想,強調眾生生權的合理性與慈悲呈現的條件性;其二,以「心靈環保」與「淨土再現」為要義的「身心淨化」,強調心靈環保是生態保護的基礎與前提,再現淨土則是生態保護的實踐與落實;其三,以「淨財觀」與「勤儉觀」為指導的「有限消費」,強調合理的消費是生態共生的重要保障。三者的意義在於:承認病毒生權的實在性與醫療慈悲的有限性;說明「淨化」的原旨在於還原人的本質意義,樹立或標舉「淨化」的名相偏離了身心淨化的目的;昭示了瘟疫產生的必然性,而通過對不合理之消費行為的規制,可以為生態「共生」提供一個相對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下) - 慧學
時間過得真快,三天的佛學講座今天已經進入最後一天了,今天的主題是「人間佛教的慧學」,這是一門開發般若自性的學問,也是「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圓滿。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有一位「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呢?主要的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從「般若觀慧」裡獲得自在的菩薩,他能自由自在的觀察人間的心意,解救眾生心理上的痛苦,拔除眾生身體上的煩悶,所以名為「觀自在」菩薩。
「符號互動論」視角下泰國近代漢傳佛教 中「人間佛教」理念的發展與實踐
「人間佛教在海外的影響如何」逐漸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課題,然而,目前對東南亞漢傳佛教信仰的研究,很少結合宗教社會史和佛教文獻,採用系統性的研究方法。本論文與前人研究最大不同在於,尤其從泰國的佛教環境著手,闡述「人間佛教」在近代泰國的歷史和發展現狀,並提供比較客觀且全面的認知。本文基於「人間佛教」對華人的影響,採用歐大年(Overmyer)提倡的「歷文實」(HTF)研究方法,融合歷史、佛教等文獻與田野調查的資料,全面了解泰國的漢傳佛教。筆者於 2020 年 8 月至 2022年11月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參與式觀察,深入了解泰國漢傳佛教和「人間佛教」互動的全過程。透過對寺院負責人、居士團體成員、曼谷耀華力路(ThanonYaowarat)華人社區以及多個參會民眾的訪談,總結出泰國漢傳人間佛教的 3個特徵:「民俗性:生與死;包容性:色與空;實用性:陰與陽」,並將其視為 3 個宏觀的社會文化結構與符號。根據「符號互動論」,本文將重點探討這 3 個特徵如何與泰國漢傳人間佛教的微觀互動與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