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普照 法音宣流—我與星雲大師的佛樂因緣
從「柏林佛光山德文組」看德國弘法成效及佛教本土化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許多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及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1992年,滿徹法師奉派在柏林,成立佛光山道場,是漢傳佛教弘傳之濫觴。二十餘年來,柏林佛光山秉持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及修持四大宗旨弘揚佛法,成果彰顯。其中,值得探討的是,「柏林佛光山德文組」在1998年成立,並由德籍學員自發性地籌組、策畫、安排與執行。筆者即以此團體作為本研究的核心主軸,探究其在佛教本土化之進程中的文化適應、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或貢獻。
從歌劇「阿西斯的聖芳濟各」來談梅湘的宗教音樂
本文從梅湘「阿西斯的聖芳濟各」一齣歌劇切入論述梅湘的宗教音樂。引言從本歌劇摘錄三段歌詞扼要勾勒梅湘在本劇中所表達的宗教音樂思想,讓讀者先傾聽梅湘本人現身說法以掌握本文主旨。接著首先簡介梅湘的生平、一般宗教思想和音樂特色,並按編年體扼要羅列其較具代表性之一般和宗教音樂創作。本歌劇由梅湘本人從1975至1983前後八年親自撰詞作曲而成,不論就歌劇劇情歌詞和作曲技法而言堪稱是梅湘宗教音樂的集大成之作,就劇情歌詞中所凸顯的宗教主題和梅湘如何運用其作曲技巧試圖表達這些宗教主題在本文中有進一步的論述。藉由當代作曲大師梅湘的這一齣蘊含深遠宗教思想的歌劇,我們一則得以開拓現代宗教音樂的視野,再則也可以從宗教音樂觀點探索梅湘的音樂創作。
文如小溪流水潺潺,理含超塵出俗智慧—讀星雲大師詩偈有感
在星雲大師七十多年的弘法歷程中,詩偈創作是他弘法方式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於詩偈篇幅短小,既可以誦讀,又可以譜曲演唱,因此是弘法利生的方便之道。佛經的重頌偈就是詩歌體文字,佛陀說法都是靠口頭傳播,於是講完一段佛理後,佛陀就用詩歌文體重述經義,便於聽者記憶。佛教認為「三法印」是鑑定佛教真偽的標尺,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中,三法印思想體現得非常清晰明了。本文是我讀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的讀後感,通過佛教三法印對星雲大師所創作的部分詩偈進行分析,從而以佛教與藝術兩個角度解析星雲大師詩偈中的人間佛教思想。
傳承與開創—星雲大師「青年弘法」實踐研究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法始終關注「青年」,並開展了系列弘法實踐。在思想上,星雲大師傅承和發揚太虛大師提出的「時代責任與佛教青年」的傳承命題,並創新地提出「接引、培養、引導」的方法。在實踐上,星雲大師發起佛教青年運動,促成了「青年弘法」的系列轉變,從經義弘法到音樂弘法、從在家眾到出家眾、從「環島弘法」到「佛學夏令營」、從地方互動到國際交流。現在,佛光山「青年弘法」已經建立組織、活動、研究鼓勵等三大青年弘法促發機制,推動了對佛教變革,實現了對青年的正向引導。
道教科儀音樂的文化形式與儀式功能
積澱與整合─儺壇儀式音樂與道教儀式音樂的比較
禪藝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
禪在中國流佈的過程當中,與中國的人文傳統逐漸融和,在藝術上,產生了「禪藝合流」的現象,綻放了文化史與宗教史的奇葩。尤其是禪的意境對於文人畫、詩詞、林園、音樂、茶道都曾產生本質底影響,本文特別就禪藝合流中的禪畫與禪的意境美學的關係,予以闡述。 本文的獨特論點在於以禪藝合流的觀點討論了禪畫發展的三個階段,並提出禪的符號論的不即不離來說明禪畫的理論基礎,並在筆者的意境美學體系之中,闡釋了石濤畫論的禪畫意境美學之體系。
從《星雲日記》看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
當代人間佛教最重要的實踐家星雲大師,一直以來以各種善巧方便構建人間佛教的現代實踐模式。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教人間化、生活化、大眾化、現代化、國際化,讓佛教的慈悲與智慧,透過文學、藝術、音樂、教育等方式,成為人類心靈的加油站,並讓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星雲大師在弘法方面的成就,正是基於他以藝文作佛事的宗旨而推行的。本文擬從《星雲日記》入手,著力對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進行梳理歸納,試圖從《星雲日記》中探析大師關於藝術於佛教、藝術於生活、藝術於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進而探討佛光山佛教藝術的開展及其人間佛教的弘化。
淨心弘法皆相宜:略談星雲大師的藝術論
星雲大師對藝術的看法,集中在對建築之形、書畫之神與音樂之功的論述中。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建築在外形上應具有簡單、莊嚴、自然之特點;書畫藝術之美,在於能生動地傳達生命與真情、慈悲喜捨的精神;佛教音樂應具有令身心安住、弘揚佛法的功用,這一併體現了星雲大師宣導將佛教與藝文相結合的理念,期盼借助藝術的巨大力量,使佛法更加流通普照,淨化世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