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的思想淵源與現實意義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以現實人生為立足點,以現代社會為面向,其人生化、生活化、入世化特色,正是對禪宗「即心即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的繼承。自唐宋以來,禪宗不斷與儒、道融合,其積極入世、以人為本的精神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儒、道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禪宗充分體現了相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性格,人間佛教在處理儒、釋、道關係上的思想與實踐,正是在新時期下繼承與發揚禪宗精神的體現。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作用於現實人生,主要體現在倫理生活、行為約束與淨土思想三方面,並且根據當代社會形式與國際環境,星雲大師創造性地將「禪統三教」擴展為「五乘共法」,以平等包容的禪思想處理宗教關係,推動了人間佛教國際化、現代化進程。
佛教海上南傳中國之探討
佛教傳入中華大地的時間、路線一直是學界探討的話題,古史也有許多不盡相同的記載。可是從海上傳入中國的論點沒有得到重視,過去我們的研究也過於重視標誌性事件的探討。翻開史書,漢代中原與交州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聯繫,也隨交通的發達日漸頻繁;對外聯絡的加強,海上道路的打通,開闢了中國南方與印度乃至羅馬的海航線;外來僧人以及華籍信眾在南方的影響,使佛教從海上入中國成為可能。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視域下的身體觀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思想本身是一種對於宇宙、世界的整體認知、覺解,屬於哲學、宗教世界觀的形上理論範疇,同時大師又時時作為普遍的方法論被廣泛使用,故而根本上說「同體共生」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同體共生_對新興的具身認知理論的啟發表明,沒有身體形上哲學的最終建立具身化的認知只能局限在認知科學的範圍之內,難以產生根本性的轉換,也難以理解世界本來就是「同體共生」的關係。人間佛教「同體共生」思想同樣可以應用於具身化身體觀和具身認知方法的相關理論理解、解釋上,成為值得其吸收、借鑑或激發其探索的思想資源。而星雲大師「人的身體就是好道場」,全面反映了佛光身體觀在「體」、「相」、「用」三個層面的圓滿成就。
文明交流視角下的猶太教與儒家孝道
化成天下的人間佛教
自從「文廟」、「書院」、「私塾」等儒家教學機構淡出中國人日常生活以後,儒學的教育責任,在很多時候落在寺廟、道觀身上。若從源頭上說,這是明清以來三教合流的餘緒;若從近的原因來看,那就是人間佛教的理念。
論佛法與王法──以南北朝時代胡族治下之北地為主
本文以南北朝時代胡族統治的北地為主,探討佛法與王法的關係。 一. 佛教初傳與漢地佛教之受容:初期佛法東傳,曾被認為係外來宗教,與漢民族社會之倫理思想,國家體制相抵觸,形成佛法與王法對立之局面. 二. 胡族國家佛法興盛之原因及性質:胡族沒自己的文化,故能全盤接受外來宗教,又戰事頻繁,大家遂信佛以尋求精神寄託. 胡族君王奉迎高僧,因此促成佛教的興盛. 三. 佛法與王法間之諸問題: (一) 奉持戒律問題:胡族君王視僧侶的「奉持戒律」為褒貶準則. (二) 沙汰沙門問題:沙汰沙門實為專政者對教團的一大干預. (三) 皇帝即如來的問題:僧肇感謝符堅,姚興護持佛教,將其喻為「仁王」; 法果將奉佛虔誠之太祖道武帝,視為當今之如來. 此為專制政權下,佛教宣教者的權宜之計. (四) 還俗出仕的問題:帝王勸請沙門還俗出仕,此亦俗權對僧團的干擾. (五) 僧官設置問題:此無異將佛教置於政治統轄之內. (六) 現世利益問題:胡族帝王信奉佛教,只為謀求現世利益,當利害衝突,則不惜犧牲一切。
疫情下人間佛教對生命的多維觀照—以佛光山為中心
作為佛教自近代以來的一種主流發展趨勢,人間佛教蘊含有豐富的生命關懷思想。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由於身心受限,被種種生命問題所圍困。面對這一境況,佛光山身為人間佛教的道場代表,通過對不同層次生命的多維觀照,不僅為當前蒙受苦難的生命提供了解決和療癒的方法,對於後疫情時代人們可能遭遇的現實矛盾和心靈困境也有所啟示。
從《星雲禪話》的書寫看禪觀下的兩種真實
禪家公案在逐漸獨立的過程中,脫離了歷史背景,成為一個高度抽象化的「敲門瓦子」。而《星雲禪話》在繼承了古代公案簡單化、程式化書寫傳統的基礎上,重視對公案「具體情境」的描述,再次將公案置於歷史性敘述中。同時,對公案進行了重新組合,並增飾以文,使得書寫「文質彬彬」。《星雲禪話》對公案的重構主要是在構建禪史以及塑造禪者上,並用現代白話翻新了公案語言。禪門燈史、傳記公案歷來受到「偽史」的批判,在歷史與時間的思維習慣下,虛構法系、杜撰史書等問題輒需撥亂反正。然而作為追求終極意義的宗教,「吾道一以貫之」,其超越性未曾變易。禪宗的「真」不在耳聽目見,不在外境事相,亦不在知識學識,而在真如本性。一旦觸及真心,詩文也好,佛禪也罷,隨緣歡喜,妙趣橫生。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下) - 慧學
時間過得真快,三天的佛學講座今天已經進入最後一天了,今天的主題是「人間佛教的慧學」,這是一門開發般若自性的學問,也是「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圓滿。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有一位「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呢?主要的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從「般若觀慧」裡獲得自在的菩薩,他能自由自在的觀察人間的心意,解救眾生心理上的痛苦,拔除眾生身體上的煩悶,所以名為「觀自在」菩薩。
從《維摩經》不二思想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化
《維摩經》雖然在第九品才直名「入不二法門品」,其實全經串穿了「不二」思想,各品的差異只是體用、權理之別。此經先言權事,到第九品再以理體總歸,而後再以事用說明不二。楊曾文教授曾說:「推進佛教適應時代和社會而發展進步。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對『不二』作出有前提條件的解釋。」「二」是對立,若在弘法上面對「不二」首要解決的就是世間、出世間如何行道的問題。而當代推動人間佛教者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不但提出了「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空為樂,以眾為我」的不二思想,他更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實國土的身心淨化呢?」這是站在淨穢不二,此方即為淨土的立場,正與《維摩經》淨穢二土「不二」的思想相契。 因此當我們在分別高低,分別究竟不究竟的爭議時,大師因圓融無相,無分別執取,所以去除了外在的對立分別,以性空不二思想開擴了八宗兼弘的道場,以及各派相互融和的人間淨土。佛光山從來沒有八敬法的問題與爭議,這是大師以其不二思想於此世間以其「心淨」而讓「國土淨」;也因其成就眾生讓「國土淨」的同時,此方國土人民而得「心淨」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