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事業中的《維摩詰經》精神
《維摩詰經》在大乘經典中,扮演了回小向大,從聲聞乘到菩薩道行的關鍵角色,其中根本精神,就是與眾生接觸。眾生在哪裡,菩薩的國土就在哪裡。從淨土的觀念而言,是動詞的淨化國土,而不是名詞的某個可以前往的清淨的國土,亦即菩薩道行者,自己修行,而且是要與眾生接觸,協助他人開啟智慧,解脫煩惱,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法門。此時的菩薩道行者,可以是四地以上超三界的菩薩,也可以是六道中的菩薩道行者。經中所論,多半是以超三界的四地以上菩薩的行止為內涵,這樣才能有與聲聞和辟支弗的差異對比的意味在。但是,這樣的菩薩道精神,卻是要給三界內六道中的菩薩道行者作為學習的宗旨,因為這個群體是所有有情眾生的集合體,即便是超三界外的菩薩與佛,也會以意生身的狀態在此三界內活動。
人間佛教生死學的實踐—以「葬式」為中心
「葬式」是「喪葬儀式」的簡稱,在佛門相當於「佛事」的概念。歷史上,「經懺佛事」的普及化也是佛教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是人間佛教最典型的特點之一。有人將近世佛教墮落的原因歸於經懺佛事的氾濫,是對因果的顛倒。在人間佛教運動早期,經懺佛事的改革遭遇了冷遇,直到星雲大師帶領佛光山對經懺佛事進行了一系列從觀念到制度的改革,才產生了許多相當喜人的成果。佛光山菩薩教團是這些成果的重要保障,寺院在喪葬服務方面尤其不可替代的功能,認識到人間佛教人間性和超人間性的關係是認識人間佛教與生死學關係的關鍵。
中觀辯證法與解脫
解脫即超越痛苦,妄想分別之止息. 「至善」的解脫是一種心靈,精神的解脫,不同於一般所謂的「自由」. 中觀學派以精神的醒悟在了解「苦」為深刻,遍在的; 解脫為「平等」,一切眾生皆可證得佛果. 在中觀的修行法門中,將舊有戒,定,慧三學擴充為六波羅蜜,又以具「空」之般若智慧與慈悲眾生之「菩薩」,代替舊有小乘思想中消極止息煩惱的「阿羅漢」,並將心靈層次分析為不同的「十地」. 中觀學派認為辯證法之空諸見,可改正吾人對真實的錯誤印像,唯有透過「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中觀學派的涅槃觀中,認為有漏法到無漏法間的進昇只是知識論上的轉變,而非存有論的; 是吾人對「真實」之態度的改變,而非「真實」本身在轉變. 另一方面,涅槃與世間並無差異. 涅槃不是「有」,也不是「非有」,而是捨離「有」與「非有」等等惡見。
中國文化與五乘共法
中國自唐宋以降,開始有了「書院」的設置,不僅成為孕育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以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為例,早在唐末五代(約九五八年)時,智睿法師等二位僧人在此建屋聚眾,召集士子讀書求學;之後,潭州(長沙)太守朱洞先生於北宋開寶九年(九七六)承此基礎而創立。後來經過儒家的興革,尤其南宋時,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先生(一一三○~一二○○)曾兩次到這裡來講學,當時學生曾多達千人以上,可以說盛極一時。 書院不但是孕育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本文即以「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為題,分別從「中國文化的內涵」、「佛儒之間的交融」、「五乘佛法的思想」、「人間佛教的未來」等四個方向,約略探討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中西宗教改革之比較—從路德到加爾文與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是一場大規模的精神革命和社會革命,西方現代性的自由思想、民族國家、民主政治、經濟倫理、科學理性精神和理性主義哲學等方面,皆有賴於其孕育和培植。而中國的佛教改革,肇始於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運動,在台灣亦方興未艾,成果卓著,重建佛教之信仰,扭轉明清以來佛教邊緣化之頹勢。而路德與太虛大師皆以理論見長,加爾文與星雲大師則都以非凡的實幹家聞名,且如果把這兩場宗教改革放在一個現代化的視域中,相較於各自的傳統宗教,考察它們如何做出創造性的闡發;教義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之處;有哪些形式上的不同,發現它們相通之處頗多,足可玩味。
人間佛教概念新闡 ——以星雲大師近年之相關論述為主要依據
當今有些習知漢傳佛教明清模式的佛教僧俗,與更多希望了解佛教的人們,對人間佛教仍有疑慮。為此,星雲大師近年作了不少相關闡述。本文即以這些闡述為主要依據,結合八十餘年來人間佛教倡導者、學者論述,解讀其間的內在聯繫。並借鑑國際宗教學界的理論方法進行梳理,從而有助於凝聚對人間佛教概念的共識,增進對星雲大師以及其他宣導者闡述的理解。不但從理論上也從實踐中去領會人間佛教,並就廣義與狹義的人間佛教概念統一作了論證,指出各自在運用時應注意防止的傾向,強調了近代太虛大師提出這一概念時與當代星雲大師闡述時所面對的不同形勢,以及他們之間闡述的一貫性。
主題演說之二: 佛法智慧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星雲大師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我的理解,不是說你信佛、拜佛了,佛菩薩就會幫你處理許多事,幫你解決許多問題,而是說,學習了佛法,掌握了佛法智慧,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許多用一般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了的問題。 對於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我自己曾有一個總結,認為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用佛去開啟人生智慧,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超越的人生。
人間佛教實踐傳統之探討——以佛教經典與星雲大師對「直心」之論述為主
本文試圖說明「直心」在佛教經典中與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之間的發展繼承關係。在探討的過程中,從經典中所談論的「菩薩道」修行中分出「直心」在「成就菩提道」與「成就佛國淨土」這兩脈絡中的意涵,得出心意質直無諂曲是這兩個脈絡對「直心」共同的意思,然而在「成就菩提道」中還可以看到菩薩對眾生無明貪瞋痴之行保持著淳直的心意並且隱惡讚善,和菩薩對於所修學之道專直向道的意思;在「成就佛國淨土」的脈絡中,淨土之所以不汙穢曲折、崎嶇不平是由於直心之故。隨著佛法的流傳,這兩個脈絡「直心」的意涵在星雲大師對於求法者「十大願勉勵」中、在「人間淨土」建設中的談論中都可看到大師的繼承與發明,除此之外大師自身對佛法的躬行實踐更是將「直心」在菩薩道中完整的意涵展露無遺,在人間佛教的教義中留下「直心」的言教、身教。
佛教的慈悲主義
談到佛教,大家總是說「佛教以慈悲為懷」,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但是許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義。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般若經說: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
成就「他者」欲求的菩薩行者――禪者、交互主體性與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日常語義」症療
相對於其他「人間佛教」思想家,星雲大師特別關注人間佛教形態與當代佛教的職能定位關係問題。通過將佛教行者身分由「懺者」轉為「禪者」,把佛教傳統之「度亡薦福」職能轉為「意義症療」,「人間佛教」得以全面積極地介入當代人類社會,並以成就「他者」之人生欲求的形式而成就「菩薩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