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圓融性
人間佛教是近代以來在中國展開的一種佛教信仰與實踐的新形態,其關注人間,關注生活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向度,為傳統佛教開出新的發展方向,成為當今佛教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佛光山作為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教團,其遵從「佛說的」、「人要的」原則,不忘初心,深入世間,打通入世與出世之間的鴻溝,在亞洲及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要的影 響。從星雲大師的思想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看,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為不同地域與種族的人們所接受,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和傳播,同星雲大師弘法過程中的圓融方法與境界是密不可分的。這條圓融原則既有教義上的根據,也有實踐上的創新和應用。
從「佛光禪」看當代禪法修學的人文特質
從中國禪宗傳統法系上說,星雲大師及其創立的佛光山教團,承接臨濟宗統,但其所開創的「人間佛教佛光禪」,在接引方式、禪修項目設計、環境安排、具體指導等,則突出信行並重,定慧兼弘,悲智雙運,並充分結合當代社會人心、知識之情境現狀,別開禪法之新風。不僅充實傳統禪法現代化的內容,頗受佛教學界所關注,而且在禪法普及的廣度、禪法修學的技巧化等諸多方面,皆能夠較好地彰顯佛教的人文特質。本文結合「佛光人間生活禪」的思想建構,及其數十年來的相關進展,簡述其將傳統禪法融入人間生活,通過生活與禪法的統一,透顯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生命佛教的精神內涵。
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簡議
人間佛教代表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就契理而言,基於大乘精神解決生命問題的人生佛教體現了佛教的本質。就契機而言:一、社會的發展要求佛教承擔更多的道德教化責任,維護社會的道德基礎;二、漢傳佛教面臨的文化氛圍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故教法需要革新,須以五戒十善為核心的人天乘內容為基礎,重視發揚菩薩行精神;三、在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組織形式方面,居士佛教團體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甚為重要。
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
人間佛教是二十世紀漢傳佛教提出的佛教運動,在台灣與大陸開枝散葉,開花結果。幾位宗教師與僧團不約而同的以集體創作方式,為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提升人的精神品質,採取了此一溫和的宗教運動方式進入社會與民間,並以全球化的視野與願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在此之間,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為其中一員,以佛光山僧團(出家僧團)與國際佛光會(在家教團)相輔相成,積極、不退轉的以推動人間佛教為職志。本文即以星雲大師所創辦佛光山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教團創辦至今以來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動,就此去掌握其「人間佛教」精神所在。 進而說明「人間佛教」一名,雖在現代佛教中屢屢被提出,然彼此之間同異皆有,或根本精神不同。佛光山也是提倡人間佛教的僧團之一,如何掌握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根本精神,應由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提出的說明為準則。論文整理星雲大師著作中論及「人間佛教」的觀念與精神,藉以說明佛光山「人間佛教」現代精神的實踐義與文學傳教特色,並提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法無定法,唯有精神耳,其大願即「建設人間淨土」。
文字如山的佛光山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當前佛教界對佛教新氣象的共同公約數,也是經由星雲大師率領的佛光山教團打響的口號。對於人間佛教的概念由誰最先提出、誰做得最好、誰將它理論化﹖這些問題,是當代佛教史的問題,可以研究,但不必爭論。筆者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可以下列七點說之。修行心法、現代菩薩道、一生的經歷、全球化的事業、文字如山、宗教融和、佛教新教團。
佛光山人間佛教管理智慧探微
佛光山自1967 年開山建寺以來,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教團的人間佛教管理智慧密不可分。精通佛法奧妙的星雲大師在揚棄傳統叢林建制的基礎上,立足於現代社會實際需求,創設諸多契合時代因緣並兼具學習力、執行力的組織機構,發展出以宗務委員會統攝五院十四會,這一卓有成效的管理體制,帶領佛光山教團僧信四眾,強力推動人間佛教的各項事業。伴隨著佛光山人間佛教宏偉事業的巨大發展,世人在驚歎之餘,普遍對佛光山的管理訣竅深感好奇。樂於為世人解惑的星雲大師,在總結多年的管理經驗時,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因果管理」、「心靈管理」等精妙理念。以心靈、因果這種新穎的管理視角,深入探究星雲大師及佛光山教團的管理思想,有利於眾多社會團體及現代企業,學習其先進的經驗智慧,這無疑具有極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僧團.教團.社團—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作為二十世紀以來「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宣導者與實踐者,星雲大師將佛教的現代化及其「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基於現代佛教社團的組織理念與運作模式,契理契機地建構為一種社會實踐方式,能夠有機地與其他社會系統進行理性互動,使「人間佛教」真實而深入地成為一種社會信仰方式。以此為基礎,本文以近代佛教改革思想為研究背景,梳理「人間佛教」從「僧團」—「教團」—「社團」為中心的現代佛教組織之歷史變遷及內在邏輯,運用宗教社會學的相關概念與方法,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實踐機制和「星雲模式」之基本構成,做出深入的分析與討論,揭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博大精深的佛教社會學理念。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觀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僧信觀,以僧信平等為基本理念。繼承原始佛教以布施為結構性基礎的僧信關係,以及佛陀制戒為原則的倫理保證,是對傳統中國佛教中「僧尊信卑」、「尊信抑僧」、「僧信平等」的再詮釋,尤其是「在家能作師」問題上,最具突破性的理論與實踐貢獻。早期部分信眾的貢獻,為制度化建設僧信體系具有重要經驗意義;國際佛光會的創建,尤其是檀講師制度的設立,是提高信眾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措施;71 位台灣本地檀講師的教學實踐,為台灣佛教尤其對人間佛教的推動具有實踐意義。總之,星雲大師僧信觀理論與實踐,既是「佛法生活化」,又是「生活佛法化」的表達,也力圖構建僧、信二眾均衡、團結的現代佛教團體,使僧、信二眾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弘揚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展望
本世紀二○年代後期,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針對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的積弊,提倡以重視人生和改善人生為基礎的人生佛教,為此而奮鬥了一生。此後,太虛大師的弟子和受到他影響的人們,又進而提出強調社會現實性的人間佛教的思想。進入八○年代,海峽兩岸的佛教界和其他華人居住的地區,都積極提倡並且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同時有更多的學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研究。人問佛教的提出和付諸實踐,代表著中國佛教已進入新的重建過程,正在適應現代社會巨大的變革。展望未來,人間佛教將怎樣發展,呈現怎樣的面貌,對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僅據所掌握的部分情況,從史學角度作些預測,並以此向專家讀者請教。
人間佛教的管理心法
佛教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佛陀所建立的僧團也有健全的組織和完整的制度。因而,佛門自古以來的管理是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管理目的是為了使僧團能和合發展,俾令正法得以久住。佛教組織管理的核心價值在此,是佛教徒共同接受的主流價值觀。自我身心管理是佛教管理的首要準則,心正則身正,身正則能讓佛教團體走向健全之路,和合發展而使正法久住。星雲大師強調:「管理是一種藝術,有其靈活巧妙之處。」 靈活巧妙在於「心」,從「心」下手才能獲證正報莊嚴;進行環境管理而攝受依報莊嚴。在宗教上,則以自我內心的管理為主,以外在人事的管理為輔。這是必然要求,使有情世間的正報與器世間的依報,得以依正融通,事理無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