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返本開新:論佛光山教團的「四大宗旨」
在漢傳佛教脈絡之下孕育而生的「人間佛教」,在當代能夠盛行於台灣, 與其平易近人的弘法型態有密切的關係。尤其「人間佛教」的事業豐富多元, 寺院也多位於繁華的大都市,僧侶往往基於弘法的需要而必須親身融入現代都會。他們不但生活在塵俗之間,以其笑臉來接引大眾,以其親切來服務信徒, 從而拉近了僧俗之間的距離。甚至在弘法過程中經常會運用現代化的設備,搭 配聲光效果、舞台演出等嶄新的方式呈現,以期吸引眾人的目光。
論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
星雲大師在創立「人間佛教」理論體系並實踐「人間佛教」的偉大事業中,形成偉大的佛教改革精神。這一佛教改革精神,又反過來指導其「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在對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進行學術回顧的基礎上,本文提煉星雲大師改革精神的豐厚內涵:一是「隨緣不變」的精神,包括創新精神和堅守精神,二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包括人文精神和奉獻精神,回答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是什麼」的問題;梳理星雲大師佛教改革精神的歷史淵源和形成基礎,回答這一改革精神「為什麼」亦即「如何形成」的問題;指出星雲大師佛教改革精神的當代價值,其中包括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多元並存的融和精神,回答其改革精神「怎麼辦」亦即「價值」的問題。
星雲大師的佛教傳播觀
星雲大師在佛教傳播方面取得了令人景仰的成績,但並沒有親自撰寫論 述佛教傳播的專著。不過,從大師的《佛法真義》、《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貧僧有話要說》等闡釋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的專著中,無時無刻不在貫徹其佛教傳播觀。本文梳理和總結星雲大師的傳播觀,包括:「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媒介性質觀;宣傳、教育與文化傳承的傳播功能觀;多元化的媒介人才觀。星雲大師的佛教傳播觀直接體現在傳播實踐的要素中,對傳播主體信源可信性的形塑;基於受眾心理選擇理論的「善巧方便」原則;以「普世皆知」為原則的傳播內容;「非佛不作」的傳播媒介原則;三個層面的「真善美」傳播效果。研究星雲大師的佛教傳播觀,對於系統總結和傳承星雲大師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於新時代弘揚「人間佛教」真義,對於建立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具有理論和現實的雙重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佛教的價值觀看佛教未來的方向
人類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紀,一些敏感的思想家和相關領域的戰略家們,都在進行前瞻性研究,佛學界似乎也是如此,日本方面的議論就很多。這次收到佛光山的「邀稿書」,將「探索未來佛教的方向」列為重點,使我突然感到這個議題的分量,也喚起了平日積累的一些瑣想,現在藉機整理出來,算做參與這一討論的一孔之見。
星雲大師的多元宗教觀
當今全球化時代宗教對話成為亟待展開的内容。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同體共生思想有助於回應全球化的宗教對話這一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即随著現代性的深入,宗教世俗化所帶來的價值衝突及其調整,同時伴随著所謂價值的「諸神之爭」與新的價值融和現象的產生。在宗教對話方面,人間佛教從兩個方面推進了問題的解決思路,一是星雲大師開了宗教間的對話,如佛教和基督教的對話,以化解西方宗教和東方宗教之間的價值衝突,這包括化解一神教的排他性與提倡宗教多樣性等;二是佛光山模式的創新推進了宗教和民間宗教的交流互動,為推動傳統宗教的現代化提供了借鑒模式,宣揚同體共生以更好地隨順和引導不同宗教的交往互動,提高生命的價值關懷。
有關宗教法答問
宗教信仰是跨越國界的,它具有安頓人心與促進和平的社會功能。但是,台灣擁有多元的宗教信仰體系,而且各宗教發展快速,常有假藉宗教的名義進行詐騙、脫序的事件發生;對正信的宗教團體造成莫大的傷害,也讓國家付出許多社會成本。 宗教沒有離開國家,並非法外之民;應該接受國家的法令規範,所以宗教立法是勢在必行,且為當務之急。藉由宗教法的立法,可以整合並發揮各宗教的力量,其力量之強大、影響之深遠,更甚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層面。
星雲大師政治思想研究
本文以星雲大師《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以及以筆名趙無任的新作《慈悲思路.兩岸出路》為主要閱讀文本,尤其這一部新作焦點,在於台灣政治選舉成為本文關注的重點。在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星雲大師,以宗教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視角對於政治的思想觀點。本文借用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之政治系統分析理論,在有機政治的範疇內,來分析星雲大師在政治生活之各個環節的智慧。星雲大師關心政治,認為佛教天然的關注民生、關心政治,政治就是為民服務;他在諸多作品中談到的自由、民主以及平等的觀點,頗能引起政治學的思考;在談到台灣選舉的系列文章中,談到對於政府、政黨、選舉人以及政治家,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筆者在古典政治哲學找到論證或者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