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漢畫孔子見老子的宗教指歸
總序
編輯旨趣
「本生譚」的詮釋
從神話學的觀點來看,部派佛教中的「本生譚」經典具有神話的性質。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便嘗試從神話學的角度,去探討「本生譚」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被集成背後的心理因素,並說明雖然「本生譚」經典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宗教文學作品,但它們確實傳達了大乘種姓的佛弟子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倣效佛陀,追求超越,追求圓滿,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正覺境界;而這些呼喚又勢必會引發其他佛弟子大乘心靈的共鳴,乃至於醞釀出整個大乘佛教的興起。所以,「本生譚」經典的集成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極可能是佛弟子「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中欲倣效佛陀、追求超越的生命終極關懷,而不只是意識上對佛的「永恒懷念」。
龍樹的範疇論
在西洋哲學史中,亞理斯多德 (Aristotle) 首先提出「範疇」 (Category) 的概念,作為思維模式與存在者的內在本質規定. 繼而有康德 (Immanuel Kant) 以範疇為「純粹悟性概念」. 而在印度哲學中,龍樹的有關「相」的概念亦具範疇論的意含。 龍樹的範疇論可歸納為:有,知,識,緣,增上,因,果,總,別,依,一. 異十二項. 「有相」意指人類活動中最普遍的形式; 「知相」指觀照世,出世因果的宗教智慧; 「識相」可概括主知覺作用; 「緣相」指所緣緣; 「增上相」指增上緣; 「因相」,「果相」闡明無自性之理; 「總相」,「別相」猶全體與部份; 「依相」即關係相; 至於「一相」,「異相」乃作者為使龍樹範疇論更週密,引申其意而成立者。 在此十二項範疇中,有數項可以和康德所立之範疇表互相對照說明,藉此對龍樹「一切法空」的教理能增加更豐富的理解。
空
本文提出許多學者對龍樹「空」思想的研究成果,包括(Burnoff),徹爾巴斯基,沙耶(Schayer)等人的看法後,再對史提連格的《空》作評論; 認為此書的重要性在以宗教史的觀點研究龍樹體系。 作者批評史氏未能把否定辯證與般若的功用分別清楚,且似乎認為理性(邏輯或否定辯證法)與直覺都能證入最後真實,但般若則超越此兩者; 作者認為核心問題,是要確定中觀學派裡面的理性,直覺與般若間的關係. 此外,並指出史氏未參考各家註疏而引起的若干錯誤,但總評時仍認為此書具相當的價值; 因它對研究龍樹宗教思想有著極大的貢獻,特別是龍樹教義中的救度論觀點是較其他佛學專家更為敏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