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為了千年的傳承—佛光山千手觀音造像與粉本源流
佛光山千手觀音的粉本是敦煌莫高窟元代第 3 窟的千手觀音壁畫,是千手觀音的最精美的壁畫和古代傳統線描的集大成之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佛光山千手觀音造像的藝術品位和境界,基於作者對於原作技法內涵的理解及自身情感的注入,與人間佛教慈悲精神交相輝映。讓這千年傳承的千手觀音造像留在人間,同時加以現代創新,也體現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本懷和「以文化弘法」的理念。
從東漢時期漢譯佛傳到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佛陀降生故事的漢語詮釋史及其現代詮釋
從東漢到現代,佛傳故事的漢語證釋史綿延二千年之久,可以說佛傳随著佛教東傳已經進入到中國佛教的最初建構中,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並行,從側面反映中國佛教發展各個時期的階段性特徴和總體性架構而在中國佛教面臨著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去重新詮釋佛傳故事,尤為重要,這也是現代語境下如何去看待作為佛教創始人、教主的佛陀的身分與價值的問題,即我們所說的「佛陀觀」的現代證釋的重要方面。通過對傳統佛陀降生神話文本的回顧與解讀,二千年的佛陀降生故事的詮釋史中所體現出的佛陀觀的演變得以顯現。在此基礎之上,從星雲大師對佛陀降生故事的現代詮釋與前人傳統詮釋的對比中,可看出深埋其中的人間佛教思想:一方面是「人性與聖性不二」,即「佛陀與佛法的互證」:另一方面是「平等性」與「革命性」即性別平等思想的體現。據此我們認為,星雲大師對佛陀降生故事的現代詮釋,與傳統佛傳文本相比,體現出其與現代社會和現代信仰需求緊密相連佛教的現代轉型必定要求我們的佛陀觀也進行現代轉型,而我們也可以發現,人間佛教所倡導的價值和理念,從某種角度來看恰與佛陀本懷相應。
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以「金身合璧」事件為例
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記憶的有形物(物質文化遺產)或者無形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喚醒民族的集體認同感與文化自信,並且彌補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文化同質化而引發的文化缺失。星雲大師提出兩岸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的融和與共生,身體力行地去實踐文化與文物的保護工作:保護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產,建設美術館、博物館、書院等文化空間,為未來的社會與人類提供精神的福祉,用文化來改善與淨化人心。 本文以2016 年星雲大師將流失海外的北齊佛首捐獻回大陸,將佛首歸還佛身(以下簡稱「金身合璧」)的事件為例,探討星雲大師對文化保護所體現的佛教思想,以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對於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價值與意義。
佛教與社會文教事業
佛教組織近年來積極投入現代化的社會服務事業,對國家社會發揮了正面的效應與價值。佛光山秉持「人間佛教」的理念,先後成立了四個基金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人間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推動各項文化、教育、慈善等弘法事業以服務社會。
都市佛教社會工作實踐——以佛光山公益慈善事業為例
文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簡析了社會工作和宗教的關係、都市佛教社會工作的概念;第二部分以佛光山公益慈善事業為例,呈現了都市佛教社會工作實踐的基本內容和特徵。第三部分為都市佛教社會工作面臨的困境和機遇,對中國都市佛教與社會工作在實現有效對接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樂觀的前景進行了嘗試性的探討。
《往事百語》──星雲大師的生命敘事與終極療癒
本文以敘事治療為研究方法,一探星雲大師在口述歷史《往事百語》一書中的生命敘事與終極療癒。 首先,星雲大師將一生歷程,透過《往事百語》百篇發人深省的「一句話」,從十一歲童年階段述說至1999年止,逾七十年的出家歲月,當中歷經了中國近現代遽烈的政治動盪、社會文化的主流變遷,大師建構了教界與政界的主流敘事,此乃是大師苦難故事的根源。 其次,大師在書中流露其創傷課題,以及所做的外化解構之努力;大師回憶過往時,影響其一生的關鍵人物,對星雲大師面對苦難險阻具有極大的療癒力量。 最後,大師生命價值意義的歸趨在於弘法利生,全書為畢生建立的「人間佛教」之歷史發展,作了宏觀的回顧,並心心念念於建立「人間佛教」的理論,以及建設「人間淨土」的慈心悲願,因而完成了自我生命的終極療癒。
為自己懺悔,為他人懺悔——星雲大師論經懺佛事
經懺佛事是中國漢傳佛教的小傳統,是佛教深入民間的形式。但是在明代以後,經懺佛事出現了諸多的弊端:商業化的觀念損害了佛教教義的服務性與無價性,經懺佛事損害了僧才的人格與素質,同時也使佛教被誤解成度死的宗教。星雲大師認為經懺佛事無異於一場無形的法難,給予其以堅決的、有力的批判,同時,仍在其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體系中為其保留一席之地,認為其有殊勝的功德。大師還大大擴大了能懺之方法與所懺之內容。
佛光山監獄布教事業研究—兼論大陸佛教監獄布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從歷史上來看,西方國家自有監禁以來,即熱心於對罪犯進行宗教教誨,中國唐代也有佛教教化囚徒的記載,民國時期,受西方獄制影響,中國監獄裡興起宗教教誨的小高潮,台灣地區繼承並發展這一教誨傳統。以佛光山在監獄的宗教教誨為例,其布教持續時間長、布教範圍廣、布教方式多種多樣,並有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及國際佛光會作為其培訓監獄布教師的後盾,且有星雲大師極力宣揚之人間佛教理念為理論支撐。宗教進入監獄對受刑人實施教誨,政府、獄方、布教師、受刑人四者缺一不可,唯其通力合作,方能實現宗教在受刑人矯治中的作用。結合今日大陸國情與獄制之現狀,佛教進入監獄對受刑人實施教誨,一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借鑑佛光山在監獄布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也出現諸多機遇,這意味著佛教在大陸社會福利領域,可以開闢出新的發展途徑。
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佛教慈善事業研究
伴隨全球化事業的開展,佛光山將慈善事業帶到了世界各地。在慈善事業開展方面,佛光山形成了獨有的模式,包括完備的運作體系,使得慈善活動順利開展;注重發揮媒體的優勢來弘揚自己的慈善理念;佛光山慈善事業為當地人帶去社會福利的同時,也得到當地人的擁護和認可,在當地擁有超強的社會號召力。馬來西亞作為佛光山全球弘法的重要一環,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慈善事業開展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奠基時期,第二階段為廣泛開展時期。在馬慈善事業的開展,既傳承了佛光山的傳統,又注重「本土化」。佛光山在馬來西亞慈善事業開展所取得的成績,不僅為當地人帶去了方便,還推動當地社會和諧發展、助力全球化事業開展,以及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
佛光山編藏二十年
佛教的藏經自清代集《龍藏》三百餘年來,即乏人重新編纂。近五十年來,由於佛光山開山大師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推動佛教現代化,使幾乎面臨形同廢紙的古代藏經,猶如枯木逢春,重現生機,因而助長今日人間佛教的弘揚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