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唯識」觀照迷惘的心
佛教是個講「心法」的宗教,其中又以「唯識學」對心的分析最為縝密透澈。「唯識」的主張與實際生活多所相應,完全掌握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可謂「佛教的心理學」。
有關宗教法答問
宗教信仰是跨越國界的,它具有安頓人心與促進和平的社會功能。但是,台灣擁有多元的宗教信仰體系,而且各宗教發展快速,常有假藉宗教的名義進行詐騙、脫序的事件發生;對正信的宗教團體造成莫大的傷害,也讓國家付出許多社會成本。 宗教沒有離開國家,並非法外之民;應該接受國家的法令規範,所以宗教立法是勢在必行,且為當務之急。藉由宗教法的立法,可以整合並發揮各宗教的力量,其力量之強大、影響之深遠,更甚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層面。
大國宗教與大國宗教學
略論星雲大師的基督教觀
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表達了他的基督教觀,包括對待基督教的基本態度或基本原則,即「尊重與包容」和「宗教融和」;對基督教的基本看法,即基督教是「正信」的宗教,基督教是「歷史的」和「真理的」宗教,以及基督教是「天乘的佛教」。對基督教與人間佛教之同異比較,以及對基督教的看法。
星雲大師宗教法治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宗教法治思想是他對民國以來的宗教立法及當代台灣宗教管理問題長期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的結果。星雲大師宗教法治思想內容豐富、系統全面,涉及到宗教法治問題的各個方面,包括宗教立法的宗旨、宗教組織的體制與活動規範、宗教組織管理者和教職人員的資格、宗教組織財產、宗教社會事業、宗教教育等,且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有深刻獨到的分析和闡釋。星雲大師的宗教法治思想是一筆寶貴的思想理論財富,尤其對於海峽兩岸的宗教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星雲大師的《道德經》觀
星雲大師對《論語》的融會貫通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人間」二字表明人間佛教的入世精神,主張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弘揚人間佛教可以解決當下眾生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使眾生從無邊煩惱中解脫出來。《論語》是儒家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道德修養、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等方面與人間佛教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能夠為佛教所用。並且,《論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夠為人間佛教深入現實、深入大眾提供幫助。星雲大師以佛學為體、儒學為用的原則,運用《論語》來引出佛法、解說佛法,將《論語》思想融會於佛法,在人間佛教思想中有明顯的佛、儒交融的特點。星雲大師深契佛陀本懷,以無限的包容心,容納各種思想,為佛法的弘傳和佛教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星雲大師政治思想研究
本文以星雲大師《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以及以筆名趙無任的新作《慈悲思路.兩岸出路》為主要閱讀文本,尤其這一部新作焦點,在於台灣政治選舉成為本文關注的重點。在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星雲大師,以宗教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視角對於政治的思想觀點。本文借用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之政治系統分析理論,在有機政治的範疇內,來分析星雲大師在政治生活之各個環節的智慧。星雲大師關心政治,認為佛教天然的關注民生、關心政治,政治就是為民服務;他在諸多作品中談到的自由、民主以及平等的觀點,頗能引起政治學的思考;在談到台灣選舉的系列文章中,談到對於政府、政黨、選舉人以及政治家,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筆者在古典政治哲學找到論證或者比較。
星雲大師的感應觀
感應思想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應」之義廣泛應用在人神關係中,尤其是天人感應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佛教傳入中國後,感應之義從強調人與神之關係,轉移到人與佛的關係中,發展出眾生之「感」與佛之「應」的中國佛教感應思想。星雲大師繼承發展傳統中國佛教的「因果感應」思想,形成了內涵更廣泛、重視個體內心修養、淡化神力崇拜、與科學理論接軌、遵行因果法則的感應觀。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解讀「感應」真義、闡釋感應遵循的因果法則、實現感應的因緣條件,揭示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感應的現象。星雲大師的感應觀彰顯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的特點,推動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具有深遠的宗教意義和時代意義。
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芻議
在當代佛教史上,星雲大師是一位於佛教有巨大貢獻者。他把一生獻給佛教,以台灣為基地,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開展了影響世界佛教發展的新佛教運動,推動海峽兩岸佛教聯誼,促進中國漢地佛教在世界傳播,「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願力宏偉,慈悲廣大,佛學深厚,解行相應,對佛教的貢獻涉及到佛教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展現了他的睿智與學說。現在出版的365 冊《星雲大師全集》,忠實地記錄了大師為佛教所作出的全部努力,我們從這套皇皇巨著中了解到大師的心願和付諸的行動,不由得生起由衷的敬佩。多年來,對大師的研究與解讀已經由很多學者作過,筆者僅就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作一粗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