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世視「三性論」之研究
《三性論》是考察「三種存在形態」 (三性) 的唯識論,乃以緣起,空將唯識學體系化的實踐論,是綜合阿毘達磨法相哲學與中觀哲學之空的理論最進步的存在論. 三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本論的特色在將認識分別用「顯現」來統一. 並將三性喻為「幻術」:妄執為真實的相是遍計所執; 形相為依他起; 相之非實在則是圓成實性. 表明世界無論從三性的那一面來說,皆具:有與無的性格,三性看似俱有能所的分別,其實體二而為一. 三性悟入的順序,首先為言說習慣的遍計所執性,繼而悟入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在修道上,若能真知遍計所執性不見能所,則斷除依他起性,同時證得圓成實性.《三性論》認為世界唯識無境,無境故識亦無,如此不見能所,得見法界而得自在。
冉雲華教授近作三篇
(一)、諷誦的力量 (The power of Recitation Unstudied Aspect of Chinese Buddhism) (二)、勘會或比較研究-宗密思想的主觀點 (Kan Hui or The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The Key Concept in Tsung-Mis Thought) (三)、評鎌田茂雄「宗密教學知思想研究」
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註(第二分)
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說與金剛三昧經
原始佛教的三大核心價值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佛教社會思想的新貢獻
本文借助巴利原文、漢譯以及新譯之間的對勘,對《阿含經》等原始佛教經典進行深入的義理辯證及現代詮釋,闡明原始佛教佛陀教法的根本宗旨是要合理解決人類福德生活的問題,體現了為人類探求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的辯證統一,即佛教在世界觀問題上介於天道、人道之間而以人道作為中心的價值方向,在人生觀問題上介於現實人生、生前死後之間而以現實人生作為本位的價值方向,以及在社會觀問題上介於個人修持、社會參與之間而高度重視社會參與及社會淨化的價值方向,展現了以佛陀教法思想為基礎的佛教思想文化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價值標準。這也正是當代人間佛教應該繼續宣導和努力的建設目標。而星雲大師在推動人間佛教方面可謂不遺餘力,筆者將通過深度解讀星雲大師晚近論定作品《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突顯此書的價值思想與《雜阿含經》及原始佛教相關價值思想的血脈關聯,因此可視為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及其三大基本價值方向的現代版。
生活、主體、內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近幾十年國際學界有關佛教社會史研究現狀,呈現出宗教社會學、社會史、佛教宗派史交叉融合視域下的「佛教整體」和「佛教中國化」研究。本文強調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應該重視「生活」、「主體」、「內在」三種轉向,確定以「僧眾」為「關係主體」、「實踐生活主體」、「方法主體」,以僧眾的「信仰」、「思想」、「制度」為思想內涵,以信仰生活、制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物質生活、寺院經濟、寺院空間等為主要內容,建構以僧眾為中心的「長時段」、「結構性」、「整體性」中國佛教史研究,呈現出一幅「具體的」、「鮮活的」、「有血肉的」中國佛教僧眾的社會生活圖景。
佛光普照三千界
佛教是什麼?是哲學家的高談闊論?是芸芸眾生的祈福求祐?是隱居山林勝處的清淨閒適?是人生落魄時的消極逃避?這些詰問不絕於耳,歷代高僧大德也都根據不同的時地因緣給出了契理契機的答案。
三藏與部派
佛法是佛陀的三業德用,佛陀涅槃後,他的一切言行教化都被結集在「三藏」——經,律,論中,並由此宏通開展,流傳至今. 但由於部派的分裂,各派為證明自己的權威,正統,乃以自派之立場重新編纂聖典,遂造成了部派間各自擁有自己學說和經,律二藏的史實. 而各派經,律內容的歧異,也促使學僧更致力於教法的說明,註解與分類整理,以消弭彼此間的矛盾與出入,阿毘達磨 (論) 遂因此而興起. 故三藏的結集與部派的成立,二者是交互影響的。 本文以聲聞三藏 (小乘三藏) 來做敘說,介紹聖典四次重要的結集及其成果與後經,律的分化. 作者依印順法師的說法,分析各派分裂的主因與其所主張之不同,並列出各部派所傳持之三藏,以區別不同經,律的所屬部派。
智儼的海印三味思想
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
人生最大的利益,一般人都是追求功名富貴,金銀財寶;但是真正說來,世間所有的利益總加起來,都遠不及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價值。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間的聖財。佛如光,能圓熟眾生,是為世間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潤眾生,是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長信者的功德法財,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識。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寶,才得以長養法身慧命,昇華心靈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