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雲宇宙」的技術建構與情感認同研究
「佛光雲宇宙」以其虛擬實境交互方面的突出表現,打造了3D 虛擬佛光山道場,這是人間佛教在科技弘法策略下的創新突破,不僅在技術上有領先優勢,在未來亦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對「佛光雲宇宙」用戶的宗教情感體驗和接受程度的研究,並與傳統寺院進行比對,可以發現「佛光雲宇宙」在宗教情感體驗和接受程度兩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但是「佛光雲宇宙」中仍存在人的異化和管理缺失的風險,故人間佛教需要在科技弘法的基礎上,堅守佛教的超人間性,加強對「佛光雲宇宙」的管控,推進「佛光雲宇宙」的未來發展。
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佛教的建築,起源於佛世時,應眾生之需要,而有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鹿母講堂等寺院之興建。到了中國,伴隨佛教的傳入,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至中原譯經弘法,啟發東漢明帝的信心,創設洛陽白馬寺,是第一所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 佛寺一向是當代文化活動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書法於一身的綜合美術館。中國現存的早期宮室、住宅極為稀少,宮殿式佛殿卻反映出當時結構、裝修、構造等方面的發展狀況,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為例,佛光寺是現今僅存的唐朝木構建築。唐朝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期,唐朝主要的藝術表現,全集粹於殿內,使該寺成為中國獨特的寶藏。又如建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西元五一六年)的永寧寺也被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
從文學創作證悟菩提正道
玄奘法師與唐太宗、高宗—初唐政教關係的個案研究
道元禪師的身心——與《華嚴經·淨行品》的關係
文如小溪流水潺潺,理含超塵出俗智慧—讀星雲大師詩偈有感
在星雲大師七十多年的弘法歷程中,詩偈創作是他弘法方式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於詩偈篇幅短小,既可以誦讀,又可以譜曲演唱,因此是弘法利生的方便之道。佛經的重頌偈就是詩歌體文字,佛陀說法都是靠口頭傳播,於是講完一段佛理後,佛陀就用詩歌文體重述經義,便於聽者記憶。佛教認為「三法印」是鑑定佛教真偽的標尺,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中,三法印思想體現得非常清晰明了。本文是我讀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的讀後感,通過佛教三法印對星雲大師所創作的部分詩偈進行分析,從而以佛教與藝術兩個角度解析星雲大師詩偈中的人間佛教思想。
關注信眾對法義的認知
佛法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應為佛教徒所把握,「人間佛教」或「人乘佛教」的弘揚,不能僅以辦活動為目的,而須教導信眾在辦理活動之際,如何攝心,應用佛法要義來面對一切境緣。否則,信眾不知活動是作為接引人信佛,或是作為修持佛法之助緣,而只是為辦活動而辦活動,不僅使各種活動成為庸俗化,而忽略了以「佛法」為解脫道之第一要義。
修持建設社會,戒律構成公德 —星雲大師的社會修持理論
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重新梳理並且整合了佛陀的超越智慧,運用現代化語言詮釋佛教經典,反思現實社會,提出「發心與發展」以及「自覺與行佛」,作為人間佛教實踐與修行的法門,其核心就是人間佛教的社會修持理論,強調指出「制度就是戒律」,強調戒律之前人人平等,就如社會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道理,應當成為人間佛教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禮懺法」新探
棲心修道 衲子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