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
本文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涅槃寂靜〉後之心得,經由研讀大師的著作,希企透過大師的言論,引領筆者真實理解大師論述涅槃寂靜之義理,企圖了解其論述所引述之中觀、唯識、天台、禪宗等宗派教理,在漢傳佛教脈絡下,對大師涅槃思想觀及人間佛教行誼之影響。 筆者本文進行方式,仍以大師所下之標題為論述主軸,就其文所分述:一、涅槃的意義,二、涅槃的異名,三、涅槃的特性,四、涅槃的種類,五、涅槃的境界,六、涅槃的求證。依序探討文本引經據典之依據,爬梳其所涉及經論與大師所詮之義理及獨特見解。就筆者之探討、認知與理解下,大師對涅槃寂樂所作之詮釋義理,善舉諸經為解,方便權巧言說佛法總學如三法印、三學、四攝及六度等,來開發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以達自度度人之究竟解脫,追求人生圓滿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切都不離人世間,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裡,傳遞「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教理念,印證其人間佛教之最終理趣。
詩言智—星雲大師的核心詩學觀
星雲大師為當代高僧,又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素養,以高僧的身分來觀察文學,品悟詩歌,或能帶領我們發現不一樣的視角和風貌。大師認為禪詩偈語中傳達的,是禪師們從生活中悟到的大智慧,而這些詩偈中所傳達的智慧可以昇華人的生命境界。古人云「詩言志」,而星雲大師則是「詩言智」,大師在論詩、用詩和作詩這幾個方面,都鮮明地表達了其「詩言智」的詩學觀念。本文以論詩、用詩、作詩三方面,探討星雲大師的詩學觀帶給詩學研究提供新的觀照維度。
星雲大師布施觀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星雲大師對布施詮釋及實踐,讓世人了解布施真實意義 以及對當代的價值與貢獻。期望以星雲大師布施思想,歸納出契合當代人的一套布 施實踐方法,讓讀者可以從中自我解答人生問題。 在第二章主要從經典爬梳出佛教布施思想源流,可知大部份以慈善救濟為主, 範疇涵蓋著人民的食衣住行。而佛陀所說布施的定義為,以善念相應的身語行為; 布施的目的,藉由布施捨去自身的我執,教導眾生積極面對人生不圓滿。
星雲大師女性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女性思想是以男女平等為理論核心和立論之本。星雲大師堅持弘揚男女平等觀念,既是出於對弱勢女性群體的慈悲,也是出於對「反歧視」的考量,更是對時代潮流的積極回應。為論證男女平等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星雲大師首先論證出男女平等是佛教「平等」精神的體現。其次論證出女性在智慧、能力等各方面都不輸於男性。第三指出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已是大勢所趨。大師認為男女平等的實現,最終需要女性群體自身的不斷努力。他鼓勵女性從自身女性特質出發,根據時代要求和佛教教義,用實際行動證明自身的價值、提升自身地位。星雲大師女性思想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性。這首先是其女性思想規律性特點和時代烙印的具體體現。其次表現出大師女性思想發展時代潮流相一致,不搞極端冒進,溫和地推進兩性平等。星雲大師女性思想既堅守了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價值,同時又對傳統觀念大膽革新,故能夠長期成功推動台灣佛教和台灣社會,以及國際佛教和國際社會女性觀念健康發展。這對於和台灣佛教同根同源的大陸佛教改革而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經驗參照。星雲大師女性思想實現了傳統佛教女性觀念的革新和超越,對最終實現全社會兩性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星雲大師的感應觀
感應思想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應」之義廣泛應用在人神關係中,尤其是天人感應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佛教傳入中國後,感應之義從強調人與神之關係,轉移到人與佛的關係中,發展出眾生之「感」與佛之「應」的中國佛教感應思想。星雲大師繼承發展傳統中國佛教的「因果感應」思想,形成了內涵更廣泛、重視個體內心修養、淡化神力崇拜、與科學理論接軌、遵行因果法則的感應觀。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解讀「感應」真義、闡釋感應遵循的因果法則、實現感應的因緣條件,揭示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感應的現象。星雲大師的感應觀彰顯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的特點,推動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具有深遠的宗教意義和時代意義。
太虛大師女性觀研究
太虛大師認為在佛性、空性和因果性的層面上,男性和女性是絕對平等的。而在世間法中,太虛大師則堅持男尊女卑的論調,認為女性先天地「劣於」男性。在此觀點的基礎上,太虛大師一方面積極支持女性接受教育,爭取職業權利和政治權利,希望她們成為既能貢獻家庭,又能利益社會國家的新時代自強自立的「賢妻良母」,甚至鼓勵她們遠赴海外弘法利生。這表現出了其女性觀念的先進性。另一方面他又不贊同女性出家,強調「八敬法」對尼眾的壓制,視女性為「分利者」等。這表現出了其女性觀念的保守性和不徹底性。
「本生譚」的詮釋
從神話學的觀點來看,部派佛教中的「本生譚」經典具有神話的性質。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便嘗試從神話學的角度,去探討「本生譚」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被集成背後的心理因素,並說明雖然「本生譚」經典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宗教文學作品,但它們確實傳達了大乘種姓的佛弟子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倣效佛陀,追求超越,追求圓滿,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正覺境界;而這些呼喚又勢必會引發其他佛弟子大乘心靈的共鳴,乃至於醞釀出整個大乘佛教的興起。所以,「本生譚」經典的集成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極可能是佛弟子「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中欲倣效佛陀、追求超越的生命終極關懷,而不只是意識上對佛的「永恒懷念」。
龍樹的範疇論
在西洋哲學史中,亞理斯多德 (Aristotle) 首先提出「範疇」 (Category) 的概念,作為思維模式與存在者的內在本質規定. 繼而有康德 (Immanuel Kant) 以範疇為「純粹悟性概念」. 而在印度哲學中,龍樹的有關「相」的概念亦具範疇論的意含。 龍樹的範疇論可歸納為:有,知,識,緣,增上,因,果,總,別,依,一. 異十二項. 「有相」意指人類活動中最普遍的形式; 「知相」指觀照世,出世因果的宗教智慧; 「識相」可概括主知覺作用; 「緣相」指所緣緣; 「增上相」指增上緣; 「因相」,「果相」闡明無自性之理; 「總相」,「別相」猶全體與部份; 「依相」即關係相; 至於「一相」,「異相」乃作者為使龍樹範疇論更週密,引申其意而成立者。 在此十二項範疇中,有數項可以和康德所立之範疇表互相對照說明,藉此對龍樹「一切法空」的教理能增加更豐富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