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金剛經講話》的修持論及其詮釋特點
《金剛經》中,發心、修行、降伏其心皆與修持有關。《金剛經講話》說發心,側重於發慈悲心與平等心;說修行,重在無所得與無妄想分別,對治妄想正是降伏妄心。結合《金剛經》的詮釋傳統來分析《金剛經講話》對無相修行的解說,可以顯示出《金剛經講話》有著對不同詮釋傳統的相容並蓄,並轉而開出修行生活面向的詮釋特點。
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
星雲大師是當今世界知名的宗教家。因為對佛法的虔誠信仰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不懈宣講,大師在許多社會現實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對於家庭倫理問題,大師主要從父母與子女關係、婚內外男女關係、個人與社會關係等三方面做出重要開示。從中可知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具有如下特點:一、儒佛倫理的結合。二、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三、弘法與利生的結合。四、慈悲與中道的結合。
《千江映月――星雲說偈》 的選偈範圍與特徵探微
佛教詩選學作為一種文學現象,可以提供一個立足宗教本位立場來探討中國詩歌史的重要維度。《千江映月――星雲說偈》屬於佛教詩偈的選評本,涉及到選偈的範圍和標準,並建構出其詩選學的特徵。其選偈範圍,體現在時空、宗派信仰和體式三個方面;其選偈特徵方面,除了外在顯性的宣教文學特徵,亦存在內在隱性的宣教體系,仔細分析每一則偈頌所呈現的核心旨歸,不難看出箇中星雲大師所援據的信解行證四門方便法;至於其語言風格層面,則表現為選偈標準上和闡釋層面上的語言通俗性,而非典雅性特徵。
《十大弟子傳》與「新僧」星雲的僧團理念
星雲大師一生高度重視僧團的建設和弟子的培養,而此種理念從其早年著作《十大弟子傳》中的敘事已見端倪。仔細品味《十大弟子傳》及其寫作背景,我們可以發現,星雲大師是在末法意識下蒐集材料,進行《十大弟子傳》的寫作,其材料選擇和敘事傾向,均突顯了星雲大師禮敬先賢的用意和星雲大師個人的僧團理念。
《無聲息的歌唱》——新僧星雲的宗教革新與文體革新
《無聲息的歌唱》是新僧1星雲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年剛到台灣時期的作品,雖然它是新僧星雲海東台灣的雛鶯初啼,但卻足能反映大師早年的文體革新和宗教革新思想。《無聲息的歌唱》吹響了宗教改革的號角,是星雲人間佛教運動的先聲;《無聲息的歌唱》是星雲文學才華的初次展現,反映了星雲因應時代需要,利用新文體、新方式弘傳佛教的革新思維。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本文對當下流行的「共生」詞彙,給予了力所能及的考察。第一部分,在中西語境中探討「共生」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演變歷程。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第三部分,對與共生有關的類似概念(共同、共通以及共和)進行了考察,經過對比可知,共同、共通、共和,當然也包括共生,這些概念各有特定的內涵,不能簡單地混淆使用。這有利於進一步廓清共生概念的使用邊界。第四部分,根據上文的分析,總結出共生思維具有的三種價值,即對話價值,實踐價值以及願景價值,這實際上是對共生思想重要性的論述。筆者認為,共生思想,能夠最好地代表這個時代的精神,對症下藥,適得其時,實際上是繼自由、平等、民主和博愛等價值之後,重新確立的時代價值典範。第五部分,筆者對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想與實踐予以個案考察,可以得出結論,星雲大師對於共生概念不僅有系統的理論闡述,也有相當可觀的實踐,為「共生」概念的深化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證明─「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優良的思想─這一論斷。
印順法師淨土思想探析
印順法師認為淨土思想的最初意義,來自於不滿現實人間的苦難和缺陷。而未來彌勒成佛的國土,為理想政治與完善宗教的並行,是世間正法與出世間正法同時進行的時代。本文以印順法師畢生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及「人菩薩行」悲增上菩薩的實踐,共祈成就彌勒當來下生的「人間淨土」。就「契機」而言,「創造淨土」是否合乎於「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內容。
即用顯體,空有相即:星雲模式的哲學探析
人間佛教實踐的星雲模式,最大特點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佛教生活化,二是佛教現代化。生活化讓佛教真正從鬼神的、天神佛教中脫離出來,真正落實到現實社會與普通人生的方方面面;現代化則充分體現佛教的時代性和發展性。星雲模式成功的奧秘即在於他通過佛教生活化和現代化的方式,以「即用顯體」的邏輯實現了佛教性與人間性之間的高度融合,實現這種高度融合的哲學基礎即是「空有相即」。同時,對這兩大邏輯的認識與把握,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間佛教發展的未來形態。
星雲大師的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的原理與應用
管理學重理智與實效,佛學探究超世間真理,佛教能否運用於經營管理,帶來管理能力提升,是值得探究的跨學科課題。星雲大師深入佛教法義,並有豐富管理經驗,提出以佛教為本的「最高管理學」,論說整合佛學與管理學的理念與方案。他特別標舉「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有其深刻洞察,可為管理界提供啟發。「觀音管理」強調管理者開發智慧、慈悲、勇猛等卓越能力,以做好管理職能;「彌陀管理」關注管理者與全體成員將自身潛能做最適發用,密切統合,達致最高管理成效。兩者具貫通的意義,都在指導管理者提升心靈潛力,晉升到最高管理境界。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
《維摩詰經.菩薩品》乃維摩詰居士以不請之友之姿,向彌勒菩薩談修行者不退轉和蒙佛授記的真諦,意旨為不必拘束於這些知見,尤其是利根器菩薩,自知本來是佛,即應超越此一勸誘之法。又向光嚴童子講述道場概念,認為道場即學佛之地,但真學佛者,唯論心行,只要持守大乘修行之法,則己身時時處於道場之中。又向持世菩薩告知度眾之方便法門,接受波旬魔王的天女供養,其實是教之以佛法,學成之後又使其回到魔宮,以無盡燈法門教導更多天人,傳法無盡,受眾無邊。跟善德長者子講述布施觀念,關鍵還是助人成佛,於是應不止於財布施,而唯法布施是用,在法布施中自度度人。本文藉由工夫境界哲學的問題意識為研究進路,解析文本,揭露意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