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安心」的金鑰匙
生活的煩惱,或許源於社會的變遷,但論其根本,還在於我們的內心。《金剛經》五千多字,是一部安心的寶典;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則是打開這部寶典的金鑰匙。
「身」與「心」的結合―星雲大師體育弘法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強韌心性。星雲大師獨具慧眼,把佛法和體育結合起來,把運動場化身為弘法利生的道場。實驗一,以運動員心理建設系統為依據,為佛光球隊建立「術道兼修」的心理訓練目標。結合佛光特色心理服務進行實驗干預,包括法師開示和靜坐。最後通過自我監控及回饋評價佛光特色心理訓練效果。運動心理學不僅包括競技體育,還包括大眾健身。實驗二,主要探討佛光啦啦隊鍛鍊的心理效應,對光中幸福啦啦隊的26 名隊員進行4 次實驗干預,最後進行實驗前後《自測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回顧自評。本研究發現,佛光特色的心理訓練是「身」與「心」的結合,「術」與「道」的兼修;星雲大師體育弘法通過耳濡目染,薰習三好,以球會友,傳播佛法。星雲大師體育弘法推動全民健身,落實信仰傳承,開闢修行法門,共建五和社會。
歡喜與融合
在我們步上世界舞台的時刻,呈現給世人的必須是一個歡喜的團體,也是一個融和友愛的組織,所以將這次大會的主題定為「歡喜與融和」。 過去,佛教常常給予人們以消極、悲觀、厭世的錯覺,加上深山苦修,導致了佛教的積弱不振。誠然,佛陀慈悲教誡:世間是苦、空、無常,但他同時也指示對法樂喜悅的追求。因此現世悲苦的現象,只是用來指點迷津的教示,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有慈悲喜捨的內容,有利樂人間的聖道,有極樂淨土、琉璃世界的美妙樂悅。凡是在佛法中有體驗證悟的人,總是歡呼著:「法喜!解脫!禪悅!安樂!」在在表現佛教導人歡喜、令人快樂的實情。
論禪學發展的方向
世界上只要有思考的能力就有禪,禪是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互動,作為東方文明智慧象徵的禪,正在全世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禪,作為解脫精神痛苦、提升自我人格、培養慈悲胸懷、完成審美人生的思想成果,正為一切有情眾生提供著無償的服務。本文擬從現代壓力之產生及如何緩解這種壓力的角度,來探討現代禪學的發展方向。
自然與生命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眾生老病死生的輪迴、心念生住異滅的遷流、物質成住壞空的變化,不都很自然嗎?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即所謂的「緣起性空」,實際上,就是宇宙間「自然」的法則。所謂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綱常。翻開中外史籍,歷代的帝王,順乎天命人心者昌,逆於天命人心者亡,他們的興衰與自然法則關係密切。吾人的生活也要合乎自然,才能幸福美滿。大家不妨自問:「在金錢的運用上,我能合乎自然,量入為出嗎?在感情的交流上,我能合乎自然,平衡來往嗎?在語言的溝通上,我能合乎自然,顧念對方的需求嗎?在做事的態度上,我能合乎自然,不違事理的原則嗎?」此外,現代人對保育生態、自由民主等方面也都提倡自然。
平等與和平
今天,舉世紛紜,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分歧,這些不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莫不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此所謂「不平則鳴」。因此我們在「國際佛光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的此刻,提出「平等共尊,和平共榮」來作為大會主題,正是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大眾,都能將平等的觀念、和平的福音帶回去,喚起地球人的覺醒與共識。 關於平等的主張,自古有之,但終究未能切中時弊,也無法有效用的解決問題。今日以佛法的「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原則,僅提出四點意見,來說明對平等的看法。
禪學與哲學的心靈療養
現代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普遍有不安、焦慮、倦怠和絕望的心理傾向。這也正是所謂的「時代病」,是一種困惑時代的精神病。所以我們必須發展出一套「心靈療養」,來對治這個世紀末的心靈危機。這篇論文的寫作,是希望能從「禪學」(東方)與「哲學」(西方)的角度,來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參考資料。
談圓融精神
從《星雲日記9》開篇〈獨木不成林〉、〈自我與大眾〉,便處處洋溢著大師「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的無我與悲願,體現出大師兼容並蓄的人間佛教思想,其中的核心就是平等、包容、尊重、融和的圓融精神。
星雲大師文學觀研究
星雲大師的文學作品觀以古典主義為價值標準,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真善美的統一。大師認為文學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該觀念與大師的佛教立場息息相關,同時又有著胡適的影響在內。在創作觀方面,大師將生活作為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並認為文學作品應包含作家自我的思想與情感,以胡適的相關思想為中介與中國傳統的「感物」說以及「言志」、「緣情」理論相接。在寫作策略上,大師比較不注重靈感,肯定勤奮在創作中的作用,將創作與生活融為一體大師極為重視文字般若,並以其獨特方式超越了做「第一義」之不可說的言義矛盾。與此同時,大師認為文學具有著豐富的生活價值,這一生活價值既根源於文學所具有的工具性質,能夠給予人知識與眼界,同時亦可修身養性、變化氣質。除此之外,文學還可「以教代刑」,是對佛儒二家思想的融合。大師的文學觀念是一個有機的思想系統,這一系統以古典主義為基本精神,以佛教為立足根本,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價值指歸,以佛學思想、胡適思想與儒家思想為主要理論資源。大師深諳「善巧方便」的不二法門,將各家思想融於一體,形成了與其人間佛教思想相輝映的文學思想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