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大乘起信論》對禪思禪詩的影響
《起信論》對禪宗思想體系產生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心性論上,禪宗受其心真如門的影響,表現為真心本體超越一切、自性清淨遠離垢染;在迷悟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對一心二門的參究、一切分別源於自心、妄執與情識是迷昧之源;在解脫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對無念、無我、不二法門觀念的提倡;在境界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始覺本覺合一、心性如鏡之圓明、真心超越分別。《起信論》通過影響禪宗思想、禪悟思維,進一步影響到表徵禪悟體驗的詩歌,從而在中國佛學史、詩學史上,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寶藏。
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思想——般若經的涅槃觀念
本文透過《道行般若》經以了解初期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涅槃觀念. 分三項說明:首言支婁迦讖的《道行經》,是最早的八千頌型的般若經,故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觀,須透過此經來了解. 第二認為理解此經要從代表大乘主體精神的菩薩行,及代表大乘智慧的般若波羅密二觀念著手,並分別對二名詞加以釋義. 其次,以《心經》說明般若波羅密多所具的雙層意思,再舉《道行般若》的原文見此二名稱的涵義。 第三段摘述《道行般若》經文六則,並一一加以分析比較; 最後總結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觀是要不從相,色,聲,味等諸境取著,它是一無所得,無所有的空義大乘涅槃,此也叫做「菩薩的涅槃」。
管窺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以淨土思想為核心
本文以「初期大乘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為探討主軸,徵引《維摩詰經》經證揭示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菩薩淨土觀,對讀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思想之間可能存在的關連性及教義體系為研究內容,初步做了一些解釋與會通。 《維摩詰經》是繼《般若經》後,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具有回溯歷史與啟發後人思想因素。通過分析原經描述的象徵意義,從中提出具有宗教哲學意味的概念,論證經文中所蘊含的義理,並以此作為探究經中淨土思想的概括。當然其重要的因素為「菩薩唯心淨土思想」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思想」有著異曲同工的蘊意。 考察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對於「淨土思想」的基本思想論述,探討「淨佛國」、「菩薩淨土行」及「唯心淨土」等主要思想概念,這些思想的轉換與理論的落實,彰顯了人間佛教重於「解行」並重的修持;其是思想的再詮釋、再深化,也豐富了教義的開放性與辯證性,顯示了初期大乘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
宋初九僧詩集考述
宋初九僧之詩,一直是宋詩學中被冷落而難治的環節。九人既入僧籍,自然志在弘法,作詩乃其餘事;加以他們的身世背景湮沒無聞,以致個別的創作形象薄弱,未能巋然自成大家;詩篇傳世少,散佚多,僧詩思想企向又與一般文士詩有別,讀者不易索解。所以北宋以來,學者多泛舉其名而罕論其實。 要探究九僧詩的精神實境,必須先對《九僧詩集》作全面性考察;要考察《九僧詩集》,必先澄清原始面貌,蒐求輯錄流傳的過程,再將枝分派衍之現存版本實況、內容歧異予以釐正,並補輯佚詩。但由於資料闕如,考索不易,只能覈實立論,秉持「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原則,儘量還原其歷史面貌。
從東漢時期漢譯佛傳到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佛陀降生故事的漢語詮釋史及其現代詮釋
從東漢到現代,佛傳故事的漢語證釋史綿延二千年之久,可以說佛傳随著佛教東傳已經進入到中國佛教的最初建構中,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並行,從側面反映中國佛教發展各個時期的階段性特徴和總體性架構而在中國佛教面臨著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去重新詮釋佛傳故事,尤為重要,這也是現代語境下如何去看待作為佛教創始人、教主的佛陀的身分與價值的問題,即我們所說的「佛陀觀」的現代證釋的重要方面。通過對傳統佛陀降生神話文本的回顧與解讀,二千年的佛陀降生故事的詮釋史中所體現出的佛陀觀的演變得以顯現。在此基礎之上,從星雲大師對佛陀降生故事的現代詮釋與前人傳統詮釋的對比中,可看出深埋其中的人間佛教思想:一方面是「人性與聖性不二」,即「佛陀與佛法的互證」:另一方面是「平等性」與「革命性」即性別平等思想的體現。據此我們認為,星雲大師對佛陀降生故事的現代詮釋,與傳統佛傳文本相比,體現出其與現代社會和現代信仰需求緊密相連佛教的現代轉型必定要求我們的佛陀觀也進行現代轉型,而我們也可以發現,人間佛教所倡導的價值和理念,從某種角度來看恰與佛陀本懷相應。
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以「金身合璧」事件為例
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記憶的有形物(物質文化遺產)或者無形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喚醒民族的集體認同感與文化自信,並且彌補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文化同質化而引發的文化缺失。星雲大師提出兩岸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的融和與共生,身體力行地去實踐文化與文物的保護工作:保護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產,建設美術館、博物館、書院等文化空間,為未來的社會與人類提供精神的福祉,用文化來改善與淨化人心。 本文以2016 年星雲大師將流失海外的北齊佛首捐獻回大陸,將佛首歸還佛身(以下簡稱「金身合璧」)的事件為例,探討星雲大師對文化保護所體現的佛教思想,以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對於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價值與意義。
為自己懺悔,為他人懺悔——星雲大師論經懺佛事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藝文化──以散文《往事百語》為例
人間的佛陀,他所開顯的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以及普濟性等,星雲大師不但繼往進而開來,注入新的元素:「我一生的心願是弘揚人間佛教,期盼我的人間性格、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善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皆隨著徒眾弘法的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文化性格可謂星雲大師詮釋人間佛教思想的獨特。 星雲大師取大乘入世的精神,秉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創造性的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將佛法與世學巧妙揉合,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說法,勸化大眾普度人間;以文化承載佛學,以文學宣傳佛法則是大師諸多方便說法中,獨樹一幟。 《往事百語》一書,是作者在生命實踐的歷程中,遭遇到諸多命題時,援引佛法的藥石,獲得哪一種「藥方是最相應的」的體悟,所謂「三折肱成良醫」。「一句話」,是大師凝煉出的法語甘露,內容不只具備優美散文的書寫,更是一部解決人間煩惱的百科全書。
為自己懺悔,為他人懺悔——星雲大師論經懺佛事
經懺佛事是中國漢傳佛教的小傳統,是佛教深入民間的形式。但是在明代以後,經懺佛事出現了諸多的弊端:商業化的觀念損害了佛教教義的服務性與無價性,經懺佛事損害了僧才的人格與素質,同時也使佛教被誤解成度死的宗教。星雲大師認為經懺佛事無異於一場無形的法難,給予其以堅決的、有力的批判,同時,仍在其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體系中為其保留一席之地,認為其有殊勝的功德。大師還大大擴大了能懺之方法與所懺之內容。
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以天臺宗二十五方便為例
人類從小到大就不斷地自發性的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以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疑惑,只是每個過程的學習對象或目標有所修正罷了。從自我認知「我 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世界與自我是什麼樣的關係?」到自我學習、修正,就是一個全程自我教育的過程。 雖然,佛教說「無我」,似乎與「自我學習」等概念相互違背,但別忘了佛教未曾離開人間,而說「人成即佛成」。此中的「人成」不是指他人,而是指「如佛一樣成就的『自我』」。 想要如佛陀一樣,必先要知道佛陀是如何成就的方法,再起而效法之。而「無我」正是要破斥有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自我」;要強調有一願意反省、修正、開發潛能的自我,成為一位既善於調御自我,也善於引導他人的「覺者」,此「覺者」即是「佛成」。至於,成就「覺者」的方法可散見於三藏十二部,這種學習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活的實踐。 本文以天台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來談佛教自發性的自我教育觀是完成自我的基礎,因為「人成」無它途,只有從自我改變開始。當代西方思潮有逐漸向東方思想靠攏的趨勢, 故本文也藉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與賴爾的「實踐之知」來談佛教徒日常生活中自我教育對佛法實踐的重要性,也是「成佛」之全人格教育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