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寺院養老」問題探析
佛光山的「寺院養老」是佛教慈善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以「寺院養老」為中心探討佛光山的慈善事業,一方面可以為佛光山的慈善事業總結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大陸的佛教慈善事業提供借鑑。星雲大師重視孝道,重視老人,重視養老,認為要積極地看待養老問題,隨順信眾的需要,逐步開始了養老事業。佛光山陸續創辦或管理蘭陽仁愛之家、佛光精舍、鳳山崧鶴樓等養老機構,逐步延伸照顧對象,非佛不作又慈悲為懷。在事業上也遇到一些困難,但都積極去處理。佛光山的寺院養老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解決制度障礙,積極申請資源;樹立正確理念,注重自我調養;養老更是養心,注重精神關懷。
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本文分十八講,乃作者於文化大學哲研所之教授資料,故其順序深淺,亦因是設施,只講其規模,觀其大者,講其發展,遂緣此而名之曰: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茲列其全文大綱如下,而本文大意亦可據此以見其梗概矣. 1. 佛教哲學--宗教智慧. 2. 苦集滅道--慈悲喜捨. 3. 緣起性空--圓融無礙. 4. 我執法執--空的智慧. 5. 大乘小乘--心的開合. 6. 色法心法--體用與相. 7. 因果業力--關係哲學. 8. 有為無為--機忘見歇. 9. 實有假有--一朝風月.10.非心非色--所過之化.11.有漏無漏--有關完成.12.般若中道--真空妙有. 13. 名與絕名--有言無言. 14. 佛性佛心--惟留真實. 15. 性具性起--一念三千. 16. 即心無心--是佛是道. 17. 八識四智--皓月當空. 18. 圓教聖教--其道光明。
佛光山寺建築命名理念
佛光山總本山的建築命名相當特殊,體現了星雲大師建設人間佛教的道場的期許與願望,而佛光山建築命名,可略分成三大部分「佛光教育」、「佛在我心」、「人間佛陀」,內容依據主題的不同,分別探討人間佛教的六種性質,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經由對命名的探討,來窺見一代宗師弘法為教的風範。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觀探析
星雲大師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並對文學创作有不少論述。從中國傳統文論的基本範疇來看,情與志的關係上興星雲大師主張二者互相交融促進;言意關係上,認為語合的表莲能力有局限性:文質關係上,更強調質,但也重視文章的形式星大師的文學創作觀中充滿生命感,一方面,作者應該有家國之念,在文章中表現對國人的生命關懷:在宗教面上,文學創作也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包含對自己的觀照和對天下一切眾生生命的關懷,將小我與大我融合星雲大師作為宗教改革的推行者,以文學創作作為弘法方式,力圖實現佛教文藝化,在這種情境下,文學創作需要做到通俗化、現代化,方能適應當下社會需求。文學是推動人間佛教發展的有效方式,而人間佛教包容的精神也為佛教文學的繁榮提供了良機。
對《星雲大師全集》暨星雲大師出版著作的分析及其出版意義的探討
當代佛教大德星雲大師筆耕數十年而不輟,已出版著作文字積累總量高達三千餘萬字,本文利用了基礎資料分析的方法,以《星雲大師全集》暨星雲大師出版著作的目錄及詞條為研究對象,進行歸納、分析,從而得出可參考的結論,為運用資料庫、資料分析方法研究星雲大師思想提出一種新的可能。本文針對星雲大師已出版著作,從出版理論的角度作系統的分析,從而總結出《星雲大師全集》暨星雲大師出版著作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出版意義,也具有獨特性的出版意義。星雲大師著作的集大成,清晰地展現了他思想體系的主體脈絡,對人間佛教理念的引導,乃至對佛教思想、佛教文化、佛教創新的傳播都有深遠的影響。
星雲大師白話文譯經精神與實踐的歷史意義與未來展望
作為中國歷朝僧傳的第一科,「譯經」歷來是中國佛教史關鍵奠基性的一環。在漫長的譯經史背後,體現的則是「隨國應作」、「令離諸著」、「生善與實踐」等一貫精神,以及從口傳到書寫等傳播方式變革所帶來的不同經文呈現方式。如今,星雲大師不僅接續了中國譯經的傳統精神,提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法就是要講得讓人聽得懂」、「行佛」等理念,還組織編纂了《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叢書,為當代人理解佛教提供了更為方便的舟筏。繼往開來,在繼承從佛陀至星雲大師一貫譯經精神的前提下,開展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時代的世界範圍譯經工作,實乃未來佛教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與文學的關係
我這一生,除了與佛教的關係特別的殊勝,其它的學術文化,就要算我與文學的因緣最為深厚。因為我一生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受過老師特殊的訓練,除了寺院的教育,讓我獲得佛學的一些知識以外,應該就是我個人喜愛閱讀文學的著作了。之所以啟蒙我喜歡文學,還是由於佛教的經書比較深奧,讀起來不甚了解,而民間的文學小說不但看得懂,並且趣味橫生,所以我就這樣深深地愛上了文學。說起我與小說的因緣,最初是大約在我十歲的時候,母親常常在病床上「住夏」,我看他無所事事,心生不忍,就講一些圖畫書給他聽,好讓他解解悶。我不會念字,常常念半個字,把「洛陽」讀成「各陽」,紐約讀成「丑約」,他就糾正我,告訴我那許多字應該怎麼念法,實際上,他自己也不認識字。
論星雲大師的孝親思想——兼論對儒家孝親倫理思想的融攝與超越
「孝」構成了傳統儒家的基本價值觀念,同時星雲大師從人間佛教的角度也提出了孝親思想筆者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很好融合了儒佛兩教對於孝親思想的界定,同時又提出了新的適應當代社會的孝親觀念,星雲大師的思想融攝了儒佛兩家孝親思想學說,在正式闡揚大師精義之前,有必要對儒佛二者的孝親思想做一系統的梳理。因此本論文首先介紹了需家孝親思想的内容,之後,對佛教經典中固有的關於孝親思想的内容作了簡要梳理。佛教孝親思想體系的構建是在與儒家的辯論過程中形成的,本文對於這一思想論和流變的過程也進行概觀式的梳理,目的在於揭示出佛教理論內部實現對儒家孝親思想的融攝的邏輯過程。在此基礎上,本文論述了星雲大師對於儒佛二家孝親思想所作的解讀,以及大師對孝親思想所作的開創性闡釋,並對大師的孝親思想的實踐做了簡要的介紹,以此現星雲大師孝親思想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