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唐代詩人佛寺結社的「人間性」—人間佛教的一種文化溯源
「結社」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伴隨著唐代佛教文化興盛發展,詩人常於寺院結社,舉行社會文化活動。唐代詩人佛寺結社的類型大致涉及文學社、西方社、香火社、匡山社、東林社等社團,龍門寺、香山寺、慈恩寺、青龍寺、東林寺等是出現頻率較高的結社佛寺。唐代詩人熱衷於在寺院結社,體現了當時寺院開放性、服務性、藝術性的特質,表明寺院的「人間性」是佛教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然而當代一些寺院在建設發展中卻面臨「人間性」的喪失,出現社會屬性剝離、社會運行邊緣化等情況。面對這種困境,積極提倡「人間佛教」的佛光山,為現代寺院建設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佛光山揚州鑑真圖書館為個案,展示人間佛教寺院對中國古代佛教寺院「人間性」的繼承和發展,將「人間性」貫徹落實於寺院的管理建設中,是未來佛教發展應堅持的方向。
一年來佛教文化界概況
印度一元論與中觀哲學之比較研究
印度吠檀多學派與佛教中觀學派同屬印度哲學與傳統思想之產物. 此二者對形上世界,現象世界之形容相同,且皆出自《奧義書》. 但中觀倡「中道」,立「空」觀,而吠檀多則以「梵」為唯一真實. 吠檀多學派之思想是印度傳統思想之回歸,而中觀思想則欲重返元始教義,回復佛陀立教之本來面目; 二者雖有不同教義與目的,但對後世均有極大影響. 作者於本文中,就吠檀多派的商卡拉與中觀派之龍樹菩薩思想為主,介紹二人時代背景,思想淵源,主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然後加以綜合分析,說明兩者的異同,以對吠檀多之一元論與中觀思想做一比較。
從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論其傳道特色與影響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為使佛法更加的生活化、普及化,而主張「以 文化弘揚佛法」及「佛教藝文化」等理念,自 2005 年起,大師「覺有情」時期的書法在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展出後,引起很大的轟動與迴響。而在 2009 年大師因眼疾開創出的「一筆字」書法,於同年 10 月開始的「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世界巡迴展」應邀到世界各地巡迴展出,直至 2017 年,觀賞人次已累積逾七百萬,地點已遍布全球 五大洲。大師書寫的書法作品,無論在內容與風格皆與過去書僧不同,其一筆字書 法更是自成一格。
一九七六年三月以來之中文佛教新書一覽
無聲唱出百年病——民國佛教與青年星雲(一九三九~ 一九四九)的「人間僧伽教育」觀
有容乃大:佛教思想一瞥—以敦煌石窟佛教藝術為中心
二十一世紀佛教研究的斷想
佛光山辦的第一所大學:美國西來大學
從「三教合一」到「人間佛教」──論《佛光菜根譚》對《菜根譚》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先概述《菜根譚》的編寫背景與思想特點,次考釋清朝初中期是書在佛門的流傳情況,再分析《佛光菜根譚》對《菜根譚》的傳承與發展。最後總結:如果說《菜根譚》是反映三教合一而以儒家為本的士大夫處世法則,《佛光菜根譚》就是代表面對新時代,弘揚人間佛教、建立人間淨土的宗教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