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空性智慧、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治療學—論佛教的生命關懷與心理治療
釋迦牟尼佛的植入及其對《壇經》的系統重構—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研究
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刻印—兼談《佛光大藏經》的編纂
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界和朝廷刊刻了二十多種大藏經。最初的編纂者是以《開元釋教錄》的紀錄為基礎,他們的責任是按先前的某版本,儘量收集齊全。然大藏經多被藏在藏經樓裡,使得承載佛陀教導的大藏經,其淨化人心的功能無法發揮出來。《佛光大藏經》是中國大藏經發展史上,第一部旨在以普通讀者為對象的大藏經。它是以民間的力量編纂的。其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現代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隨著紙本和數據化的大藏經的普及,佛法能通過大藏經延續和流傳。《佛光大藏經》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佛教入門的金剛寶鑽 佛學研究的無言良師——評《佛光大辭典》
欲瞭解佛教及從事佛學研究的人都知道,三藏典籍浩繁,法數名相眾多,查找起來很不方便。為此,從古代起便有《經律異相》、《法苑珠林》等佛教類書出現,及至慧琳的《一切經音義》。這些書為我們理解佛經中字與詞的讀音與意義提供了許多方便,但因年代久遠,語言變遷,再加上收詞不多,很難滿足一般人的需要。近人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為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最早的新式大型佛學辭典,該書參考了日本人的許多佛教辭書,收詞三萬餘條,但解釋較為簡略,且多用文言文及佛教術語,使用起來亦不太得心應手。對一般讀者和佛學研究者來說,尋找一本權威、實用的佛教工具書至為巨要,也至為艱難。一九八八年,佛光山出版了《佛光大辭典》,以其收詞廣泛、體例精當、解釋詳細而迅速,為教界、學界所矚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該辭典的出版填補了國內佛學研究缺乏權威、實用、高質量的工具書的空白,實乃功德無量!
道安格義佛教思想述評
此筆者選擇以佛教初傳時期與玄學交融的「格義佛教」階段,並以當時般若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道安,作為研究的課題。本文首先探討格義佛教的時代背景,然後了解道安為什麼會運用了「本無」來詮釋般若思想,是因他不懂般若的思想,所以簡單地摹仿王弼的貴「無」思想來詮釋佛教的「空」?還是道安事實上也面臨本土文化固有的特質與思惟方式不容易轉變的問題,因此不得不用當時的思潮,而對般若的性空思想,作一創造性的轉化詮釋?文末則為道安及格義佛教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定位尋求一恰當的安頓。
劉禹錫與佛教
中華佛教,特別是學術,自隋代開始「獨立」後,入唐即稱鼎盛,廣泛影響國人生活,唐代如韓愈等排佛崇儒的儒學名家,尤係如此. 劉禹錫生來,其性即聰慧不凡,自幼受到佛學熏染,深得名僧靈澈,皎然器重,故其學問大成以後,茍為文,則多見反應其直接間接受了釋門學術的深刻影響; 若為詩,則多見表現其個人對釋家高僧文物的特別欽仰. 本文作者輯錄集本,外本所收,經劉氏吟和的詩歌,其中充分表現他個人對釋家高僧,文物特別欽仰者,並用全唐詩內所收新編十二卷劉禹錫詩,相與校對付印. 由這些作品可明顯看出,劉禹錫自幼即與中國佛教佛學及佛化,結了不解之緣,亦可獲知他個人不厭其煩地反復表白,個人由愛佛而信佛,深受佛教佛學的影響。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在詮釋經典的方法上,佛教自初期聖典即教導「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開啟了佛教經典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因緣中,有了回應、調整與適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的詮釋空間,郭朝順教授指出:「佛教若要維持存在世間,必定在時間遷流與世事變化之間,時時保持對其所處時代之問題,具有隨緣回應與自我調整的能力,才能維持佛教之精神方向。」
「疾虛妄」與「開真際」——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評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事業取得了前無古人的偉大成就,大師之所以成功,固然是由於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組織管理才能,但更重要的應該還是大師對佛法信仰的堅守。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大師都始終堅守著佛教的根本,詮釋和實踐佛教所指出的人生道路,以大願力、大智慧從事弘法度生的事業,未嘗稍有懈怠。
從佛教詮釋學的視角看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
詮釋—對於經典、傳統或文本,給予合理的解釋,以達成意義的理解、思想的創新、文化的轉型、宗教的發展—,是人類文明與思想中一個既古老又普遍的現象。古代印度的吠陀文明,希伯來《舊約》傳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教,華夏六經及諸子傳統,佛典漢譯及其詮釋,希臘哲學、宗教傳統,耶穌基督的《新約》聖經文化,默罕默德的《古蘭經》傳統等,上述這樣的文化、宗教、哲學傳統中,沒有一個不曾經歷經典詮釋與理解的實踐。也正是這個緣故,以詮釋、理解作為對象的學問—詮釋學,正如美國學者唐納德.羅佩茲的說法,「無論如何都不是一門新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