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析論「安樂死」之不當
現代人在面對自己的親人走向生命末期時,幾乎都不自覺地選擇以現代醫療的方式來對抗「死亡」,一味地施以不斷的救治,導致理想的「善終」有其現實上的困難。本文的主旨在於,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的立場與視野,析論「安樂死」之不當。首先引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中有關「生命不死」的解讀與詮釋,接著說明死亡的自然機制,然後從觀念與實務兩方面,剖析「安樂死」之不當。
平凡的不平凡:從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談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人間利生比日月,佛教淨心不染塵
人間佛教的變與不變
總體上看,中國佛教歷史進程的基本脈絡呈現出三期連動的走向,從西漢到隋唐,在長達一千年的過程中,歷史的主脈是引進、消化、吸收印度佛教,不但播下佛法的種子,而且完成了本土化轉型,實現了理論扎根與實踐的拓展,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弘揚的歷史進程中,形成文化型與學術型佛教的高度繁榮。 促成這一歷史主脈形成的核心因素是域外僧人的入華傳教、中國僧人的西行求法、中外僧人的合作譯經、大批僧俗學人的踴躍譯經講經,以及信眾的寫經、抄經、印經、刻經、唱經、誦經、供經等,以及在此基礎上主要由高僧大德完成的理論辨析、理論建構、理論推廣。
面對不同佛教文化的今日人間佛教
殘障者是否為其不幸負責—論人間佛教的殘障觀
「殘障者是否為其不幸負責」,這一問題既是對不幸與災難作出解釋的理論問題,也是關係到人們在生活中如何對待殘障現象、避免歧視殘障人士的現實問題。本文從這一問題出發,在第一部分聚焦「殘障」的界定問題,從原始佛教經典中的「殘障」相關論述出發,在忠實於文本觀點的同時進行梳理與建構,說明「殘障」概念的建構性、多元性及其與基礎教義之間的關聯;結合現代殘障模式,探究對於重新理解「殘障」群體的啟示,闡明一種既符合基礎教義又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的殘障觀。第二部分則探究「殘障」現象中關涉到的「責任」問題,剖析對殘障者的歧視信念的合理性與錯謬處,闡明「殘障者」與「非殘障者」各自的「責任」,基於非宗教人士也廣泛認可的緣起原則,從佛教護生精神出發,建構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對「殘障」的積極詮釋和行動策略。
不忘佛陀初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有感
第五章 人間佛教現世開展的理論基礎
人間佛教之跨學科研究暨應世之論述
德國宗教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rx Weber)曾經批判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宗教缺乏入世的政治智慧與經濟倫理,實際上也有很多學者反駁了韋伯的看法。有不少研究表明,佛教,甚至是印度佛教的發展中都表現出大量有關政治的論述,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智慧與倫理。
化世俗為神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探微
「人間淨土」是非常有創造性的宗教理論。星雲大師對於「人間淨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較大的貢献。星雲大師在修行實踐上主張「禪淨共修」,認為人間佛教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間淨土,他的「人間淨土」論強調淨土的心靈化、人間化、社會化和生活化。除了理論上的貢獻外,星雲大師亦推動「人間淨土」的實現,其一生弘法事結晶—「佛光淨土」為建立現代人間淨土提供了一個範本。站在佛教的現代轉型的角度來看,「人間淨土」對於整個中國佛教思想和實踐的現代化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從淨土思想發展史來看,「人間淨土」提供了有別於傳統他方淨土和唯心淨土之外的第三大範式,其殊勝之處在於針對現代性的根本特點,以「化世俗為神聖」的智慧巧妙處理了神聖性與世俗化之間的張力,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