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主題演說之二: 佛光山是時代特色人間佛教的典範
人間佛教是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等一代高僧因應時代提出的主張,近百年來被海內外漢傳佛教普遍接受,不斷弘揚,現在更成為當代佛教思潮的主流。為了闡揚人間佛教,海內外舉行了許許多多學術研討會,追溯歷史,褒貶現實,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以我的觀點來看,如果深入追溯歷史,會發現人間佛教思潮在百年之間已經無聲無息地發生了變化;如果客觀褒貶現實,也會發現由於傳播的區域不同,輿情不同,人間佛教的具體內容也在變化。因此,雖應一名,實則百變,籠統而言,有失詳查。且不說大陸的人間佛教與台灣的人間佛教從根本制度上就有很大差別,即便從佛法自身而言,內涵也多有依據和闡揚的不同。
人間佛教的生命關懷與人文療癒──以星雲大師談身心的安住為主的論析
人間佛教傳弘佛陀教化的修行法門,解決人心困惑、乃至關懷社會,對於身處多元而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的人們,已然成為調適身心靈的重要法門;而其所以能顯現具體之成效,主要根源於人間佛教對於具體生命的關懷與人文的療癒。星雲大師在其論述著作與弘法講演中,時時強調人間佛教以人為本,而每一個人的身心是否能安住為社會安定的根本,因為人人身心安住,才能安身立命、自覺覺他,進而安定社會。因此,憑藉佛法令社會大眾身心安住,乃是顯現或證成人間佛教的實質意義與效能的最直接途徑。 本文以星雲大師所說的《星雲法語3.身心的安住》為主要所依,同時參照大師其他相關之著作論述,主要之關懷在於論析大師對於眾生如何安定自我身心的開示與引導,並由之以彰顯星雲大師弘法利生的慈悲喜捨,進而開展揭示人間佛教所蘊含的生命關懷精神與人文療癒效能。
「同體共生」的精神來源——以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主題演說為依據
正如星雲大師所云:「我們現在揭櫫『同體與共生』作為這次大會的主題,不但合乎真理法則,更富有時代意義。」「同體共生」,一方面合乎自然科學(「現代綜合進化論」),另外一方面又體現了人文精神(儒釋道三教),達到了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佛光山弘揚「同體共生」的精神,一方面是在完成佛教「化現代」的神聖使命,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弘揚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表明佛教的理念能夠成為社會公共性價值,為現代社會的培育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援。
主題演說之二: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人間佛教是當前世界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向,並成為古老的佛教勃發生機的重要源頭活水。當代的人間佛教淵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而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則始倡於太虛大師,而由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真正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推動的人間佛教實踐,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在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總結過去,探討未來,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展乃至整個世界佛教的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主題演說之四: 佛光照五洲~佛光山海外弘法略記 ――以西來寺為例
有人問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畢生心願,他自作一首詩偈說:「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佛光普照,有流水的地方就有法水長流,把佛教傳播到世界五大洲,是星雲大師念茲在茲的心願。
主題演說之二: 佛法智慧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星雲大師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我的理解,不是說你信佛、拜佛了,佛菩薩就會幫你處理許多事,幫你解決許多問題,而是說,學習了佛法,掌握了佛法智慧,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許多用一般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了的問題。 對於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我自己曾有一個總結,認為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用佛去開啟人生智慧,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超越的人生。
天主教禮儀音樂
本文第一部份首先把改革過的禮儀作一個描述,然後追溯它歷史上演變,因為禮儀是聖樂的根源和生長環境。第二部份則從儀式演變的各階段中,描述聖樂相應的改變。進而從兩者互動的軌跡中,取到界定禮儀音樂的依據。
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時下對未來學的討論,除了討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更往往集中在科技革命對人類的未來的影響,例如生物科技革命有可能衍生出來的「後人類的未來」(posthuman future)。然而,最先引起公眾對未來學(futurology)廣泛關注的,是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該份研究報告是由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負責草擬,當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經濟增長是需要消耗天然資源,而天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經濟是不可能毫無限制地增長,因此人類需要思考「可持續發展」作為出路。俱樂部有成員補充說,雖然很多極限都是真實的,但這些極限可能是永遠達不到的,因為在達到這些極限之前會有很多的阻礙或限制,例如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上,最後還有那在人性內的限制。
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
就理論與制度兩層面比較之,很顯然地可以看出:星雲大師佛教女性觀的特色與重點,大致上落在具體制度的實踐上。其理論見解多從人情事理角度著眼,較為感性動人。然此亦 為其「人間佛教」之特色,以不重理論,以重生活化、人間化為其宗旨,反而彰顯佛光山在叢林制度與組織方面的嚴密與健全。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觀,不論在佛教思想史上,或者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乃至當代宗教發展上,實居於承先啟後的歷史關鍵性地位。
煩惱與佛教的聖化—對現代主義的反省
工業革命後,人類成功地以其理性所開發的技術控制了自然,而技術的秩序,取代人類長期以來所熟悉的自然秩序,人的生活節奏,原和自然節奏息息相關,但這種自然的節奏,現在已為人所發明的機械所調節,自然的節奏不再被尊重。問題是現代人以技術、機械取代自然秩序,對自然及人自身都造成混亂。現代人對價值觀的冷淡是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很難相信現代人是沒有價值觀,因此更確切地說,應是現代人價值觀的「顛倒」。 不少學者,為人類的未來擔憂,以為人類的將來希望,唯有寄託於宗教。宗教在人類歷史中的記錄,並不一定是「佳績」,有時往往是壞的記錄,人類本身需要宗教,是目前宗教界共識,這種新宗教不但需要一份好的歷史記錄,而且須有開創性,並對世俗化的現代主義,既有針砭,又須有接著點。由此來理會,則不難看出,佛教確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