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教法的現代化研究
本文使用宗教現象學研究奠基者布里克(C. Jouco Bleeker)的宗教現象學方法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教法的現代化問題。布里克通過研究宗教的理論含義(theoria)、自身邏輯(logos)和實現(entelecheia)把握宗教的內在本質和現實中宗教的外在形式變遷。本研究將「菩薩教法」視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而「菩薩」又是「菩薩教法」的核心概念。通過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教法理論(theoria)中「菩薩」的相關概念論述來揭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菩薩特點。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修學實踐的進路: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法、六波羅蜜顯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修行進路現代化的內在邏輯(logos),以現代化實踐維度的實現(entelecheia)突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代化菩薩行的維度、標誌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持續發展的動力。通過這三個中心範疇的聯繫整體顯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教法的現代性轉化。
大洋洲人間佛教對華人群體的凝聚整合作用研究
由 19 世紀的「淘金熱」至今,大洋洲華人華僑群體的主觀願望由「落葉歸根」向「落地生根」轉變。人間佛教在本土化方面的成就,有利於消除分歧,打消疑慮,強化社會融合的群體目標。道場建設、組織制度及包容的佛教理念,都有利於提升當下華人群體的同一性,縮小群體內部的差異。同時,人間佛教既能夠滿足移民的宗教需求,又兼具世俗社團的各項功能,還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事實上起到了凝聚整合華人華僑群體的作用。這對華人群體融入當地生活,多元文化社會建設,乃至佛教的全球化發展和中國和平友好文化形象的塑造都具有積極意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禪學理念探析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的開山宗長,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其己任。在多年的弘法利生的實踐中,星雲大師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人間佛教的思想。在星雲大師看來,建設人間佛教要落實到實處,就是建設人間淨土,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轉變為清淨、光明的人間淨土。要將五濁惡世變為人間淨土,那麼就需要從淨化自我的心靈入手,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唯心淨土的理論更為重要的是,世人應該發起慈悲之心,以悲願度化眾生,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救苦救難。世人能夠以此為基本的理念,在落實到具體的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動中,那麼人間的穢土就會在眾人的努力下逐漸變為淨土。
人間佛教的文學觀與天台思想
本文是作者另外一篇文字〈深情的大師─略論星雲大師的詩與人間佛教〉的姊妹篇。作者在本文中主要的重點是思考人間佛教文學觀何以可能的問題。文中把慈悲與一念心關聯起來,認為一念心這樣的意向性概念,給了慈悲一個可能的詮釋空間,那就是很可以把悲心的內涵賦予一念心,而成為一念心的基本內容,一念心既然是個陰識心,這陰識心就不必排斥像悲心這樣的情感性的概念,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解決悲心的義理難題,同時也可說佛菩薩都是不捨眾生的。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解決佛教文學觀的基本問題,同時為人間佛教的文學觀找到義理的支持點。
關於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兩點思考——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在第一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上,我談到了「以人間佛教回傳印度,開創佛教全球發展的新局面」的問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研究,從表面上看,是聚焦佛光山在印度現有的傳法中心及其法師,記錄並分析其在印度的傳法活動、傳法方式、內容、特點和特色,從而與歷史上佛教向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傳播經驗進行比較,進而對「傳播與回傳」的理念、機制和影響進行研究。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於當代領導學應用的探索研究
任何團體的成功運作,創造超凡的績效,有賴優越的領導。卓越領導者不只行使專業領導職能,更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興起於西方社會的「僕人式領導」或「修道院領導」對這種意義給出具體詮釋與實用經驗。華人社會深受佛教文化影響,佛教教義可作為養成優良品格的觀念系統。漢傳佛教傳統曾經衍變為過度消極避世的傾向,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革除傳統佛教的流弊,提議要在入世參與當中涵養大乘佛教的菩薩人格,使佛陀教說能與社會人群的各個面向密切接合。人間佛教的入世轉向,使佛法得以成為培養卓越領導特質的思想資源與實踐架構。星雲大師教導管理者須先治理自己內心,克服驕傲、嫉妒、貪念,抱持謙卑、隨喜、無私的態度,使他人心悅誠服。此外,還應涵養樂在服務、尊重他人、見和同解、尊重法治、付出慈愛、諮詢智者、勇於負責、信任屬下,及其他優良品德。人間佛教的德性修學不屬於佛教的專利,適用於全體人類,可幫助社會各階層管理者在專業領導職能之上發揮「完整」的領導力,帶動團隊順利完成共同使命。
由戒行談人間佛教理念實踐推廣的建議
《華嚴經》提到:「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修行的根本,也因此有﹁戒住而法住﹂之說。在佛教的戒律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沙彌十戒,乃至在眾信眾有五戒等之清規。
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簡議
人間佛教代表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就契理而言,基於大乘精神解決生命問題的人生佛教體現了佛教的本質。就契機而言:一、社會的發展要求佛教承擔更多的道德教化責任,維護社會的道德基礎;二、漢傳佛教面臨的文化氛圍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故教法需要革新,須以五戒十善為核心的人天乘內容為基礎,重視發揚菩薩行精神;三、在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組織形式方面,居士佛教團體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甚為重要。
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
人間佛教是二十世紀漢傳佛教提出的佛教運動,在台灣與大陸開枝散葉,開花結果。幾位宗教師與僧團不約而同的以集體創作方式,為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提升人的精神品質,採取了此一溫和的宗教運動方式進入社會與民間,並以全球化的視野與願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在此之間,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為其中一員,以佛光山僧團(出家僧團)與國際佛光會(在家教團)相輔相成,積極、不退轉的以推動人間佛教為職志。本文即以星雲大師所創辦佛光山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教團創辦至今以來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動,就此去掌握其「人間佛教」精神所在。 進而說明「人間佛教」一名,雖在現代佛教中屢屢被提出,然彼此之間同異皆有,或根本精神不同。佛光山也是提倡人間佛教的僧團之一,如何掌握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根本精神,應由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提出的說明為準則。論文整理星雲大師著作中論及「人間佛教」的觀念與精神,藉以說明佛光山「人間佛教」現代精神的實踐義與文學傳教特色,並提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法無定法,唯有精神耳,其大願即「建設人間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