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觀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僧信觀,以僧信平等為基本理念。繼承原始佛教以布施為結構性基礎的僧信關係,以及佛陀制戒為原則的倫理保證,是對傳統中國佛教中「僧尊信卑」、「尊信抑僧」、「僧信平等」的再詮釋,尤其是「在家能作師」問題上,最具突破性的理論與實踐貢獻。早期部分信眾的貢獻,為制度化建設僧信體系具有重要經驗意義;國際佛光會的創建,尤其是檀講師制度的設立,是提高信眾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措施;71 位台灣本地檀講師的教學實踐,為台灣佛教尤其對人間佛教的推動具有實踐意義。總之,星雲大師僧信觀理論與實踐,既是「佛法生活化」,又是「生活佛法化」的表達,也力圖構建僧、信二眾均衡、團結的現代佛教團體,使僧、信二眾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弘揚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研究
本文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為具體研究對象,探討觀音信仰先天具有的「人間性」特質,在星雲大師對觀音信仰的理論與實踐宣導下,使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現了「超人間性與人間性」之圓融統一。依據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原則,闡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在「超人間性與人間性」、「神聖性與世俗性」等方面形成平衡圓融的信仰形態,並積極踐行與現代理性觀念對接的改革進程,以此回應有關人間佛教的諸多爭議。
超凡入聖—「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建構問題探析
宗教的本質和魅力在於其出離世間的神聖性,而人間佛教目前面臨神聖性缺失的質疑。本文以「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為中心,考察其對佛教「神聖性」的建構。神聖性概念借鑑自西學,無論西方學者如何爭論,對於神聖性來自於人為建構這一點,是認識一致的。星雲大師認為對神聖性的建構其實是靠信仰而體悟、依信仰而呈現神聖性,神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開顯是建立在堅定的信仰之上的。人間佛教認為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關係是統一而非對立的,神聖性就體現在世俗生活之中。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對神聖性的建構至少體現在5 個方面:以教義闡發論證義理的神聖性;以行佛修行體悟信仰的神聖性;以佛像建築彰顯空間的神聖性;以戒律制度維護秩序的神聖性;以社會參與建構終極追求的神聖性。其體現出的理論特徵,一是以理性建構內外結合的神聖性,二是以社會性建構不離世俗的神聖性。從神聖性建構這個維度來看,「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
星雲大師宣導回歸佛陀本懷的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走入人間和社會,以解決人心問題和社會問題為目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星雲大師在其人間佛教理念中將人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命題來闡述,注重經由實踐佛法達到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人間佛教以其獨特的世界觀和自我觀,構建了一個人格理論系統,其中菩薩人格作為一種人格類型,最能體現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菩薩人格以慈悲為首要特質,以利他奉獻為核心價值取向,以本具的佛性和對佛教的信仰為主要發展動力,強調經由佛法指導,在行佛中的實踐養成。
人間佛教的展望
本世紀二○年代後期,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針對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的積弊,提倡以重視人生和改善人生為基礎的人生佛教,為此而奮鬥了一生。此後,太虛大師的弟子和受到他影響的人們,又進而提出強調社會現實性的人間佛教的思想。進入八○年代,海峽兩岸的佛教界和其他華人居住的地區,都積極提倡並且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同時有更多的學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研究。人問佛教的提出和付諸實踐,代表著中國佛教已進入新的重建過程,正在適應現代社會巨大的變革。展望未來,人間佛教將怎樣發展,呈現怎樣的面貌,對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僅據所掌握的部分情況,從史學角度作些預測,並以此向專家讀者請教。
人間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模式 —以星雲大師對《心經》內容與實踐的 解讀為例
印度的佛教作為異域文化,通過異地的語言文字形式傳播到了中國,經歷了出經、譯經、解經、印經、傳經等歷史進程,逐漸形成以經典為核心信仰對象的經典崇拜。《心經》是極為重要的般若經典,星雲大師對接兩千年來的經典崇拜傳統,反思傳統和今人詮釋的不足,對《心經》做出現代化的內容與實踐的解讀。代表了人間佛教經典崇拜的新模式,指明了未來經典詮釋、經典實踐乃至於整個佛教發展的正確方向。
敦煌佛教論義文書寫研究 ─兼論隋唐時期佛教的人間性實踐
當今人間佛教的弘法已形成普及化、國際化趨勢,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佛法「俗化淺化」、「缺乏清淨修持」等質疑,面向質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本文通過釋讀P.2670、P.2871、P.2930、P.2770V、P.2807 等寫卷,梳理論義文本的書寫特色,結合中古時期的佛教人間化實踐,深入挖掘人間佛教的歷史價值。「陳述佛法東來」的內容,體現了人間佛教與政治的緊密關聯。「文本書寫」與「論辯講說」構成論義活動傳授知識的兩種基本形式,蘊含著承自原始佛教的「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並舉並重的弘法思想。「文本書寫」以「藉助傳抄關係」和「運用共有模塊」的方式構建了論義文本之間聯繫緊密的網絡,「論辯講說」的內容體現了啟發信眾自覺自悟、調和入世與出世、關注社會眾生的人間性特徵。「稱頌論場大德」的書寫則表明佛教修習應當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在接觸大眾中觀照內心執著。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當代價值
佛教歷史悠久,典籍浩繁,派別眾多,歷史上也曾不斷地與不同地區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信仰交融融和,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佛教大觀園。於是,應機設教就成了佛教重要的具有圓融性質的方便法門。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自然也存在著魚龍混雜的現象。苦修的海城大悲寺模式、喧囂的嵩山少林寺模式、盛大的無錫 山寺模式,當然還有台灣的中台寺模式、慈濟模式等等,太多的佛教盛況,正不斷地累積著佛教的社會形象與社會觀感。彷佛資訊時代海量資訊的碎片化處理一樣,資訊的接受者往往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幸運的是,星雲大師以及他所親手創辦的佛光山,數十年如一日,秉承人間佛教的理念,契理契機地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佛教實踐活動。可以說,佛光山的佛教實踐,無論是文化教育事業的廣泛開展,還是管理模式與海外拓展的創新,就像是一座燈塔,詮釋著佛教的信仰屬性、文化屬性和生活屬性,為人們理解當代佛教、甚至宗教的本質,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範例。
溯源與流變:佛光山系統十八羅漢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十八羅漢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產物,是中國羅漢信仰的重要形式,自唐代產生後迅速發展,影響遠超過「正統」的十六羅漢。歷史上關於十八羅漢多出來的兩位究竟是誰,一直沒有定論,由此出現不同的系統。佛光山系統的十八羅漢是中國羅漢信仰的最新發展與重大變革,尤其是將具名的女性羅漢吸納進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彰顯了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的弘法宗旨。
淨土念佛法門在當代臨終照顧場域的實踐 ――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
「三根普被」的淨土宗念佛法門是佛教徒歷來最普遍受持的修行法門。將念佛法門歸於「易行道」的看法是原因之一,但是人們對輪迴轉世的信仰與生死解脫的關懷,則是更為重要的修行動力。在台灣安寧療護體系中,由佛教法師擔任的臨床宗教師在將佛法融入對臨終病人照顧的過程中,念佛也是主要應用的法門,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為求善終,不僅病人被引導念佛,家屬往往也加入臨終助念的行列,而形成現代華人社會臨終照顧場域,極具人間佛教實踐意義的現象。然而,臨終念佛的意義何在?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間佛教意義何在?在參照臨終病人念佛的實踐經驗下,淨土經典的相關論說又應如何進行現代意義的理解?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可以活化吾人對佛教經典的意義理解,也可以為人間佛教的當代實踐增添一筆註腳。基於以上問題背景的思考,本文嘗試從台灣安寧療護的宗教實踐中,建立一個吾人對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以此揭露臨終念佛之人間佛教意義的思想線索。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次題演繹論述:一、臨終時刻的神話處境;二、替代涅槃的淨土;三、從臨終視域發現淨土的意義;四、臨床案例的演示。最後,以臨終念佛的人間佛教意義,以及後續深入研究方向的呼籲作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