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佛教,共1479筆結果: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第四期人間佛教座談會期間,學者們談論最多的,是星雲大師剛剛出版的新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再讀大師這部書,又有一些感想。關於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今後發展方向問題,我們更加有了清晰的輪廓,那就是這裡歸納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那就是以原始佛教為基礎,以大乘佛教為指導,以中華文化為歸宿,以人間佛教為導向。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438/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142/
第七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
/publications/7b16f7ad-7c3f-11ed-a0eb-c9de5a43d6bf/
第七章 人間佛教與管理者身心調適
/publications/f08304a0-8261-11ed-9205-c9de5a43d6bf/
第七章 人間佛教的生命政治學
/publications/613c7af9-8b3e-11ed-a5df-c9de5a43d6bf/
劍川石鐘山第七號窟王者像試釋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15/
龍樹「七十空性論」之研究
《七十空性論》是主張諸法無自性,空,為大乘佛教之精華,中道的論書. 其僅有藏傳而缺漢譯與梵文,作者依藏譯本中之龍樹釋本,摘出其頌文翻譯,並將內容分成十三章加以解釋。 《七十空性論》中共有七十三首偈頌,第一頌為總論,標明性空之旨,為根本命題之所在. 自第二頌至第七十一頌詳述第一頌之內容,為本論中心. 其中第二頌至第六十六頌,是由世俗的觀點,敘述存在之生滅變化,緣起,主客,時間等法皆無自性; 而第六十七頌至第七十一頌,則相反地由勝義諦的立場,敘述不變化的境界. 最後二頌為「勸信得益」分,為本論之結論。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154/
第三章 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漢傳佛教六百年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publications/5368b8c2-73b5-11ed-bc72-c9de5a43d6bf/
第十章 太虛、聖嚴、星雲— 現當代漢傳佛教三導師的《維摩經》詮釋
/publications/3987b007-7c43-11ed-a0eb-c9de5a43d6bf/
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心本管理
/publications/18a21fa6-8261-11ed-9205-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