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
本文認為有關民間信仰的思想不僅是星雲大師早期「宜蘭經驗」的深層內涵,也是其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因此對大師民間信仰思想的發展過程、主要理論及其思想價值做了深入細緻的梳理及考察。尤其是,本文在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演進的脈絡中,理解星雲大師對迷信價值再估定的理念,大師相關的論述及其思想指向,構成我們觀察二十世紀漢傳佛教思想發展、觀念變遷乃至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思想發展脈絡的一個極具指標意義的重大思想事件。
人間佛教之「人間化、現代化、生活化」
現在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大好時機。佛光山作為當代人間佛教的聖地,為人間佛教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擔負著開創人間佛教新紀元的巨大責任。我等既然有幸參與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事業,自然也就荷擔人間佛教的新使命,這是一份大機緣,我們必須倍加珍惜。
詩通大美當悟之— 兼論星雲大師詩學的文學史意義
中國古典詩詞常非抒發個人情感之工具,而多與修身齊家、體悟大道連繫在一起。因此,今天我們學習古典詩詞,除學習它抒情言志的方法技巧外,更應體悟其中之大美與大道。體悟大美之法可分為見聞讀誦、悟法解義、依法修行三個層次,而將三者融會貫通則是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最上乘方法。星雲大師論詩重視對詩中大道的闡釋,作詩亦重視對大道的傳達。這一傳統詩學精神在星雲大師詩學中的實踐,有其獨特的文學史意義與價值。
從佛教的使命與現實看大陸未來佛教之走向
佛教,自東漢時期初傳中國,迄今已近二千年了。期間,斟酌損益,興衰榮枯,自不待言。而今,就大陸來說,經十年「文革」摧殘之後,佛教又漸趨復甦'乃至小範圍的發展。然時處末法,積重難返,浮於表層的「形勢大好」'卻難掩其背後所潛伏的深刻危機。因此,如何立起現實,正確估量形勢,加強自身建設,調整應變,進而放眼未來,探討大陸未來佛教之走向,的確是非常緊迫的事了。本文擬就此一問題展開討論,以佛教在當今時代的使命為出發點,來考察大陸佛教之現狀,從而推測未來佛教可能的發展趨勢,以引起佛教界廣大四眾弟子對未來佛教命運的重視與關切。
佛教戒律與佛教未來之發展
本文擬通過考察中國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與歷史演變,來探討分析佛教戒律與佛教未來發展的密切關係,並一方面說明佛教戒律對促進現代人日趨於善和提高道德品格,仍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佛教未來前途之開展
曾記得,在博士論文答辯時,一位先生向我提出一個始料未及,自然也未認真考慮過的問題。他說:「你認為佛教將來是否還會繼續存在?」坦白地說,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佛學而非佛教,涉足的是歷史而非未來。這個乍看簡單,細品卻難有圓滿答案的問題,教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倉促應對,回答是肯定的,並以恩格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為立論之依據,指出宗教對超越的追求,對無限的認識,對道德的重建等始終會伴著人生,伴著社會向前發展。以圓融的真理透視人生,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的佛教,尤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價值。由此一問題為延伸,我開始思考佛教的各項問題。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 與智者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共鳴
天台智者大師與星雲大師皆是對中國佛教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大德,他們的思想具有開創性、包容性,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主要從天台智者大師與星雲大師之思想交涉出發,檢視兩者在根本思想方面的同質同源,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兩者在淨土思想與修行方面的深切關聯。智者大師判釋一切佛法,一切法無非中道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如此天台圓教呈現出充分的人間性。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佛陀源初的生命本懷,融攝一切佛法,故而具有充分的圓教性。兩者的思想皆本源於佛陀源初的生命境域,反映在淨土思想領域,則是「唯心淨土」,是「心淨則國土淨」,是天台四土與人間淨土之同體相即。
「大乘」觀念的嬗變與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
在中國佛教史上,「大乘」概念的內涵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下來的,而是有一個嬗變的過程。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大小兼學」的現象很普遍,到南北朝的後期和隋代,「捨小入大」才成為風尚,這意味著佛教界「大乘」意識得到強化。儘管如此,隋唐以後的佛教界並沒有將大乘和小乘對立起來,而是通過判教理論,力圖超越大、小乘的對立,建立所謂「一乘」的佛教思想體系。星雲大師所提倡的的人間佛教同樣提倡超越大、小乘的區隔,提倡「五乘佛法」的融和。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是中國佛教大、小乘相容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大乘非佛說」的超越與人間佛教的大乘觀
論《大乘起信論》對禪思禪詩的影響
《起信論》對禪宗思想體系產生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心性論上,禪宗受其心真如門的影響,表現為真心本體超越一切、自性清淨遠離垢染;在迷悟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對一心二門的參究、一切分別源於自心、妄執與情識是迷昧之源;在解脫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對無念、無我、不二法門觀念的提倡;在境界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始覺本覺合一、心性如鏡之圓明、真心超越分別。《起信論》通過影響禪宗思想、禪悟思維,進一步影響到表徵禪悟體驗的詩歌,從而在中國佛學史、詩學史上,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