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
本文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涅槃寂靜〉後之心得,經由研讀大師的著作,希企透過大師的言論,引領筆者真實理解大師論述涅槃寂靜之義理,企圖了解其論述所引述之中觀、唯識、天台、禪宗等宗派教理,在漢傳佛教脈絡下,對大師涅槃思想觀及人間佛教行誼之影響。 筆者本文進行方式,仍以大師所下之標題為論述主軸,就其文所分述:一、涅槃的意義,二、涅槃的異名,三、涅槃的特性,四、涅槃的種類,五、涅槃的境界,六、涅槃的求證。依序探討文本引經據典之依據,爬梳其所涉及經論與大師所詮之義理及獨特見解。就筆者之探討、認知與理解下,大師對涅槃寂樂所作之詮釋義理,善舉諸經為解,方便權巧言說佛法總學如三法印、三學、四攝及六度等,來開發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以達自度度人之究竟解脫,追求人生圓滿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切都不離人世間,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裡,傳遞「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教理念,印證其人間佛教之最終理趣。
星雲大師心識觀研究
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對於「阿賴耶識」的專題談論中,做了「阿賴耶識是『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阿賴耶識永恆不會消滅」這樣的談論,這一談論曾引起網路上的一些爭論。本文擬就星雲大師在其他的著作裡關於談論「心識」的資料來做出爬梳,希望能對整體的心識觀有一了解,再來對星雲大師這樣的解釋作一理解。而在這些關於心識的談論資料中,我們看到星雲大師有著唯識學的立場,不過更多的是真常唯心如來藏的立場來談論心識,「阿賴耶識是『我』,吾人的真心本性」可以從真常唯心如來藏的立場這一場得到理解。
星雲大師布施觀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星雲大師對布施詮釋及實踐,讓世人了解布施真實意義 以及對當代的價值與貢獻。期望以星雲大師布施思想,歸納出契合當代人的一套布 施實踐方法,讓讀者可以從中自我解答人生問題。 在第二章主要從經典爬梳出佛教布施思想源流,可知大部份以慈善救濟為主, 範疇涵蓋著人民的食衣住行。而佛陀所說布施的定義為,以善念相應的身語行為; 布施的目的,藉由布施捨去自身的我執,教導眾生積極面對人生不圓滿。
星雲大師的感應觀
感應思想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應」之義廣泛應用在人神關係中,尤其是天人感應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佛教傳入中國後,感應之義從強調人與神之關係,轉移到人與佛的關係中,發展出眾生之「感」與佛之「應」的中國佛教感應思想。星雲大師繼承發展傳統中國佛教的「因果感應」思想,形成了內涵更廣泛、重視個體內心修養、淡化神力崇拜、與科學理論接軌、遵行因果法則的感應觀。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解讀「感應」真義、闡釋感應遵循的因果法則、實現感應的因緣條件,揭示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感應的現象。星雲大師的感應觀彰顯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的特點,推動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具有深遠的宗教意義和時代意義。
發心與發展
聯合國曾訂定一九六五年為「國際開發年」,「開發」是這個時代大家共同的任務。尤其廿一世紀是個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一般人莫不以汲汲開發世間的經濟生活為要務,而我們佛教徒則以開發內心的真如佛性為根本。 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佛教的團體,因此我們不但要有「內在」的開發;我們同時也要有「外在」的開發。內在的開發就是開發我們的心地;外在的開發就是開發我們的世界。 例如,現在舉世矚目的太空總署,長期以來一直積極地開發外太空,人類不但登陸了月球,甚至發現火星、木星裡也有水源,也能提供植物的生存;甚至蘇聯和平號的衛星,在太空服務人類十多年後,才在去年於南太平洋功成身退。世界的能源專家,也不斷地探勘海底,開發海底石油的能源。現在的開發公司,更致力發展都市建設、開發山海新生地等工程。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機場,包括香港過去的啟德機場、現在的大嶼山機場,還有新加坡的樟宜機場、曼谷的廊曼機場等,不就是興建在海埔新生地上的建築物嗎?
編輯序
佛教傳播過程中,由於風土民情、文化交融、經典翻譯等各種原因,致使人們對於佛教的教義理解和詮釋產生歧異,而有大小乘佛教解脫道、菩薩道的區別。不僅如此,誠如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指出:二千多年來,傳統的佛教給人有種種訛誤印象,如:附佛外道、假傳佛意者,披上了神仙鬼怪的外衣,甚至一些迷信的言論,像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抽籤、卜卦等等,幾乎成為迷信的佛教、以神鬼為主的佛教。
總序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開山創校以來,於今匆匆將近十載,深感時代日新月異,社會變化萬千,吾等佛子,所負化導時代之使命,所擔淨化社會之責任,實益形重要。試觀當今之世,功利主義,火燄高張;縱欲思想,漫延散布;邪惡抬頭,正義隱退。目前世界人心,急切需要佛法精神,給予安定之力量;社會大眾,急切需要佛法之真理,給予指導之原則。故吾人在許多內修外弘之計劃中,先行發行一份有內容有分量之學派,提供給有識之士,作為本山開山第十年之獻禮,此其出書原因之一。
空
本文提出許多學者對龍樹「空」思想的研究成果,包括(Burnoff),徹爾巴斯基,沙耶(Schayer)等人的看法後,再對史提連格的《空》作評論; 認為此書的重要性在以宗教史的觀點研究龍樹體系。 作者批評史氏未能把否定辯證與般若的功用分別清楚,且似乎認為理性(邏輯或否定辯證法)與直覺都能證入最後真實,但般若則超越此兩者; 作者認為核心問題,是要確定中觀學派裡面的理性,直覺與般若間的關係. 此外,並指出史氏未參考各家註疏而引起的若干錯誤,但總評時仍認為此書具相當的價值; 因它對研究龍樹宗教思想有著極大的貢獻,特別是龍樹教義中的救度論觀點是較其他佛學專家更為敏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