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神聖與世俗的相輔相成——人間佛教的幾個理論問題
本文認為:佛教的入世轉向,神聖和世俗的相輔相成,造就了當代人間佛教的興起。本文據此對人間佛教的以下幾個重要理論問題,即:(一)一闡提人皆有佛性;(二)平常心是道;(三)禪與生活;(四)內聖外王;(五)心與境,提出了自己較為系統的理論詮釋。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
「人間佛教」自太虛首倡,經印順、趙樸初等人的發展,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謀求自身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化發展路徑;但是,在當下人間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圍繞「世俗化」問題也產生了諸多的爭論與質疑。究其原因,不僅因為「世俗化」一詞本身充滿了歧義,同時也因為不同的論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詞時基於不同的理論立場和具體語境。有的論者在言及中國佛教「世俗化」時,僅局限於中國佛教自身的漢語歷史語境,而無視現代性理論提供的宏大背景;有的論者則立足於西方宗教社會學的立場,而無視中國佛教與西方宗教形態的差異性;而有的論者則持受世俗化與宗教性兩相對立的立場;凡此種種。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詞的概念史背景與不同言說語境,進而對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有關「世俗化」問題進行辨析、澄清,不僅有助於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也有益於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
化世與益人
回顧過去十五年來,所有佛光會員分布在世界各地化世益人,大家不辭辛苦的弘法傳教、成立分會、舉辦各類活動,乃至護持佛光道場所推動的各項弘法事業等,不但在生活中參與奉獻,增加很多宗教體驗,同時也為自己與社會寫下無數的歷史,尤其見證了佛光會的成長以及「佛教全球化」發展的成就,因此今天在這裡首先要對大家表示由衷的讚歎,同時藉由這次的因緣,提出「化世與益人」,作為今年大會的主題,也是表示對各位佛光會員的一分期許與希望。 談到「化世」與「益人」,我想到自己這一生,從十二歲出家以來,心中始終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為了佛教」。
禮俗互動:人間佛教的入世路徑—基於佛光祖庭大覺寺佛化儀禮的田野調研
在中國化過程中,佛教儀軌、儀禮等不斷地與民間習俗進行著交流,至近代以來出現了冠以「佛化」的民間儀禮。以佛化婚禮、毓麟之禮、佛化壽禮等為代表的佛化儀禮,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的一大特色,多年來吸引了許多信眾的支持與參加。本文引入民俗學學科中「禮俗互動」的概念,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的佛化儀禮為個案進行田野調研,認為星雲大師與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的目標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共同促進了「禮俗互動」成為可能。在佛教儀禮與民間習俗的雙向互動與建構中,人間佛教開闢出一條獨特的入世路徑。
《勝鬘經‧ 十受章》注疏的敦煌本和傳世本比較研究—兼論星雲大師《勝鬘經十大受》的實踐性闡釋
《勝鬘經》已在敦煌遺書中找到寫本,同時吐魯番文書中也發現有兩件殘片,但該經的註疏,尤其是第二章節〈十受章〉的註疏尚未進行充分的研究。本文擬對該章的敦煌文本進行探討,同時觀察其與傳世註疏中的文獻脈絡,最後結合當下佛教的人間思想潮流,嘗試論述星雲大師所著《勝鬘經十大受》和〈十受章〉敦煌註疏本、傳世本的思想淵源,探究該書寫在人間佛教思潮下的實踐性意義。
源起佛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入世修行品質
釋迦的佛教是宗教和哲學的混合體,因為教義複雜繁瑣,造成傳承者對其產生了分歧性解讀。有些分歧使得釋迦去世後誕生的一些教派偏離了釋迦的本義,他們遠離社會生活,只傾心於出世的修行環境,執於自利自證的自我修行。釋迦用自己成佛而入世、開示眾生、幫助眾生得智慧成佛果的事蹟,表明了釋迦慈悲為本、入世修行的情懷。這種情懷和釋迦佛教的教義是統一的,緣起論、四聖諦論中釋迦示人以苦成之理和滅苦之道,提示人們既注重自我修行,也注重入世修行。星雲大師通過對佛教史的思考與釐定,直接佛陀思想,直指佛陀本懷,積極倡導人間佛教,發揚釋迦以救助眾生為最高追求的慈悲利他精神,把佛陀入世修行的思想外化到人間生活的各個環節和角落。
以《大寶積經.寶梁聚會.阿蘭若比丘品》為依據的動物倫理實踐
本文以《大寶積經.寶梁聚會.阿蘭若比丘品》為主要的依據,探討佛教的動物倫理實踐。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的六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著眼於系列的造業與追逐為因緣而推動六道輪迴,總述佛教的生命世界觀,進而從消極面與積極面,總述佛教的動物觀。第三節,就本文在文獻上最主要依據的《大寶積經.寶梁聚會》 ( 或《寶聚經》) ,從經文主軸與各品要旨,予以概略說明。第四節,以經常勤行精進、善於潔淨品格、正觀世界實相、與積極培育慈心這四個重點,勾勒阿蘭若比丘的核心素養。第五節,根據經證,以「佛教慈悲為懷的奉獻式動物倫理」為總綱,探討阿蘭若比丘依教奉行的動物倫理。第六節,「結論」,總結本文的要點。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兼論蘭若比丘和人間比丘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五十多年前,我初到台灣的時候,見到比丘尼們一輩子在寺院裡清理灑掃,在家女性也總是躲在道場的廚房裡燒煮炊爨,心中頗不以為然,於是我開始訓練佛教婦女們從事各種佛教事業,發覺女眾具有耐煩細心的特質,做起事來絲毫不讓鬚眉。所以,初建佛光山的時候,我就喊出「四眾共有,僧信平等」的口號,我不但設立佛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都能入學就讀,而且訂出規章制度,讓比丘、比丘尼們都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讓在家、出家的弟子們都有加入僧團,參與寺務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