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融攝與對話—佛教與科學關係的兩種表現形式之比較
人間佛教國際化與宗教交流之展望——以佛光山跨宗教對話為例
大洋洲佛光山跨文化交往研究
自二十世紀九○年代初以來,佛光山為深入大洋洲社會並實現本土化發展,進行了廣泛且多樣的跨文化交往。大洋洲佛光山依靠當地政府的支持,在跨文化交往平台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到當地居民的接納,有效地融入到當地社會。通過近 30 年的積累,大洋洲佛光山的跨文化交往形成了對象廣泛、平台多元、途徑多樣、議題前沿、活動穩定及活動形式具有歸化性的特點。這些活動的開展,使佛光山在大洋洲收穫了各方面長久穩定的支持,進一步融入當地社會,成為重要的社區成員,甚至爭取到了本土信眾,發展出多元信仰的群體。這一典型案例,為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圈的文化傳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啟發人們應當抱有謙和的態度,積極地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進行跨文化對話,並將所傳播文化進行適當的異化與歸化。同時,這一案例還為宗教對話模式的拓展提供了中國智慧。
第六章 人間佛教與印度教的對話
人間佛教與佛教現代化
佛教必須開始擁有與各種學科知識相對話的能力,而最終則必須追求將佛教的價值展現於各種知識之中,從而 引導各種知識成為展現佛教關懷的知識,這樣才真能讓佛教真正紮根於現代。
人間佛教的判教與其發展路徑的關係探析
判教理論與「發展路徑」之間是存在強關聯性的。人間佛教如何判攝傳統佛教,意味著現代佛教如何去繼承傳統佛教、如何發展自身。人間佛教的大德非常注重吸取傳統佛教的積極要素,同時又對傳統佛教的弊端予以激烈批判,這種矛盾性深刻地體現在他們的判教思想上。但是具體到個人,他們的判教思想則又各有不同,這種不同,體現了人間佛教內部的複雜性和理論選擇上的豐富性。要之,太虛大師的判教體現出革舊顯正、攝小歸大、民族本位的特色;印順法師的判教則體現了「正本清源」的理論訴求;星雲大師的判教則突顯了包容性、對話性和現代性,並對前人的觀點有所修正。多元化的判教思路啟發我們,人間佛教的差異化發展適應了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有利於人間佛教的未來。
人間佛教應有的自我理解
我曾在上次的人間佛教座談會中,提到人間佛教研究在這個時代應該發展的兩個基本面向,一是人間佛教更深度的自我理解,另一個則是人間佛教與現代學術中其他各個學科的對話。這無疑是兩個艱難的課題,但也是人間佛教無可逃避的課題。由於這兩個課題牽涉都相當廣泛,我無法全面觸及,所以本次座談會我想先提一下,我對人間佛教更深度的自我理解這一課題的簡單想法。
「好的佛教」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內涵建構的「體系性」
人間佛教既是當代漢語佛教的時代性創造,更是古老佛教思想資源契理革新、契機應化的歷史性選擇,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大貢獻。太虛大師所開創的人間佛教,是一種全新的「佛教觀」,是一種融攝民族國家意識、回應社會時代變遷、展開文化思潮對話、關注傳統反思等諸複雜因素的「綜合判教」,而星雲大師則將踐行人間佛教推向更具建設性的歷史階段,通過人間佛教回歸佛陀的真正本懷,讓大眾更領略到人間佛教的歷史意識、人類視野、社會向度、價值關切和未來願景。通過強調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不僅突出了當代佛教弘法實踐的佛教主體,同時彰顯了佛教的人間性格。其所提供的當代人間佛教的整體思考,並非關乎人間佛教,更關乎當代佛教的未來發展。
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宗教對話是近年來宗教學界的熱門話題。有鑑於宗教間的緊張和紛爭帶來的國家分裂、民族衝突乃至仇殺和戰爭,宗教界和學術界都在探討宗教之間對話的必要性、可能性的問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以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眾生和諧、世界和平為宗旨,多年來在全世界積極開展宗教對話的理論研究,並積極推動諸宗教之間的對話,成為維護宗教和諧和世界和平的主導力量之一,贏得了全世界宗教界人士和社會人士的廣泛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