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宗鏡錄》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圓融思想
人間佛教主張佛法立足人生、人間,於世間有益,對於當今社會是契機之方便法門。由鬼神佛教轉向人間佛教,從出世轉向入世,並非違背佛理、走向墮落,這一轉向更合佛陀原初宗旨。永明延壽《宗鏡錄》為唐佛學集大成,永明延壽其時也是為了糾正當時疏狂空疏的禪林弊病,為拯救時弊、導正糾偏,不推崇做出世自了漢,而是主張福慧共修、悲智雙運,出世入世不二,離相修善不二,主張禪教一致、禪淨合一,其圓融中道精神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八宗兼弘,信共有」、「傳統現代,相互融和」等宗風遙相應。《宗鏡錄》圓融精神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相合。從《鏡錄資源考察佛光山人間佛教,從而在學理上對佛光山人問佛教作出理論支撐,有重要理論意義。
人間佛教的建構途徑及其實踐邏輯―以星雲文教館為例
當代中國正在步入一個新的轉型時期,中國的佛教和寺廟也紛紛走上了轉型發展的道路。而台灣星雲大師及佛光山道場作為一個典型代表,同樣經歷了從傳統注重寺廟內部的個人精神修持、用叢林制度管理佛寺的模式,轉向具備發展多樣化、組織管理現代化等特徵的一種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建構的過程。以寺廟教團為基礎的人間佛教和具有代表性的星雲文教館,通過「共修」,實現個體與他者的連結;通過共融,形成了佛教與社會的連繫。由此,將認同佛教信仰的各種人建構成一個「信仰共同體」,構成為一種現代社會組織、社會信仰團體,在這一過程中,也生成了具備公共意義的社會關聯。
人間佛教的儀式變革
儀式作為宗教四要素之一,是宗教活動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就宗教的社會化表達而言,聖時、聖所與聖儀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神聖性的構建,其中,聖儀相比其他兩個因素更具有穩定性,因此被視為連繫信眾的根本。從儀式發展史來看,傳統佛教儀式的核心是向內的,即是帶有明顯社會向度的儀式,也都是滿足大乘普度眾生的信修要求,筆者將之稱為「寺院化儀式」。近代革命以來,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要求傳統佛教進行「三大革命」。所謂教制革命,即包含了變革傳統佛教儀式的內容。尤其星雲大師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方面踐行人間佛教,因襲中的儀式變革也是重要的一環,突破了傳統寺院圍牆的,是服務於僧俗兩眾的,是意在建立人間淨土,具有重大意義。
「共業共修」與人間佛教的「制度創新」
佛教學系與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揭櫫四大宗旨為「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興辦叢林學院培養僧才,創立各級學校為教育盡心盡力,始終是佛光山不變的堅持,也是其之所以人才濟濟、對台灣佛教貢獻卓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後來大師本著「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大學留給社會、把功德留給子孫、把成就留給大眾」的精神,實現年輕時辦大學的理想,發起了百萬人興學運動,在全球創辦了五所大學。
佛教現代化及其「社會理性」—基於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考察
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與宗教發展連繫緊密,借助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理性化相關論述,有助於探討現代化與當代佛教的多重互動關係,即佛教現代化與佛教「社會理性」的關係問題。佛教的「社會理性」是指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共同信仰為基礎,以「功德共同體」為信仰行動中心,經由信仰方式與信仰實踐,所形成的普遍性信仰和制度化實踐特徵。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以其獨到的理念與實踐,極大促進佛教的現代化,發揚佛教的「社會理性」,從而構成一種具有社會理性的、個人與社會共修共業的、共同認同佛光山人間佛教理念的佛陀信仰共同體。因此,佛教「社會理性」的生成,既是佛教現代化的內在需要,亦是佛光山人間佛教「共修淨化人心」與社會宗旨的社會學本質。藉此亦可反思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理性化範式。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三藏經文,歷代祖師為後世留下千言語錄。佛法不離世間而覺悟世間,眾生不靠佛法修行,沒後易輪迴苦海。面臨高科技時代,進入二十一紀元,大德高僧們都心中想念:縱使居山說法,能令頑石點頭;在藪講經,即使天花亂墜,不過無情接受,有何利益蒼生,假饒大道不弘,將何報深恩於佛陀,一身獨善將何度苦於含靈?所以星雲大師心懷佛光普照三千界,意欲法海長流五大洲,其中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用「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為方便。這些理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言說到身行,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弟子已把弘法、教育、共修、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弘揚佛法,利樂群生。論文研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成果,同時將該理論來對照與越南佛教教會三十三年以來的佛事成就,因此證明星雲大師之「四大宗旨」是契理、契時之真理的。
星雲大師佛學思想對社會與大眾影響——從宗教心理學視角
現代社會的人們會有多種信仰選擇,曾經是外來文化但成功中國化並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在今天社會環境下,自身的生存發展以及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社會現實,都是當下佛教發展面臨的課題。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發展尤為注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發展宗旨,形成了具有「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特點的「星雲模式」。有關佛光山和星雲大師對佛教發的傑出貢獻,眾多學者在相關著作中闡釋得都非常詳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嘗試從宗教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具體關注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傳法模式對社會整體與信眾、大眾群體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間佛教蓬勃發展,改善社會、大眾、個人的健康發展。
